第111部分(第1/4 頁)
帆。怎麼能只顧照應自家兄弟,把別人直接漏在了外邊。讓安西將士看見了,豈不是要從此疏離他們的家人?”
“的確如此!”高力士心中暗暗叫苦,嘴巴上卻不得不附和李隆基的意見,“一碗水不端平,軍中想必也會有抱怨之聲。不過——”頓了頓,他笑著提醒,“王校尉是押送物資去的安西,並非主動請纓。想必楊相和宋舍人他們商議時,也有這層考慮吧!”
“嗯!”李隆基輕輕點頭。這也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但無論怎麼看,都掩飾不住宋昱等人以權謀私的痕跡。“朕記得,那姓王的小傢伙也是將門之後。元一,你可清楚他的族譜麼?”
“他是開國郡侯王相如之後。其祖當年與武氏一脈走得很近。但連續三代沒有出來做官,所以到了他這輩,按照制度,就只剩下了個子爵頭銜。”心知今天無法阻擋王洵的狗屎運,高力士只好將自己掌握的情況一一向皇帝稟明,同時念念不忘潑上些汙水,“其在去年秋天前往安西,是為封常清押送一批軍械。但到達之後,就留在了當地,再也沒回來覆命!”
注1:在古代,很多有些重要上諭的稿子由臣下代擬,叫做詔敕。皇帝如果覺得符合自己的心思,就用印後交給尚書省頒發。如果覺得不滿意,就駁回。然後由臣子修改再擬。
第二章 天河 (三 上)
“哦!”李隆基點頭微笑,注意力雖然成功被高力士那句‘跟武氏一脈走得很近’所吸引,著眼點卻與高力士希望的方向截然相反,“算起來,他還是朕的晚輩呢!肯留在疏勒那麼艱苦的地方,也著實難得!”
“的確很是難得!”高力士一邊笑著附和,一邊在心裡暗暗納罕。皇上今天是怎麼了?好端端的先是懷疑楊國忠跟封常清內外勾結,轉眼之間,又突然跟一個無名小輩攀起了親戚來?!
不過,這份血緣關係卻是如假包換。天后武曌雖然曾經害死李隆基的生母,卻對他這個孫兒頗為提攜迴護。連李隆基當面頂撞河內郡王武懿宗,問天下到底姓李還是姓武的的魯莽舉動,都能一笑了之。而王洵的曾祖父王相如,當年娶得正是應國公武士矱的侄女,按輩分,此女應該是武則天的堂姐,李隆基的姑祖母。
只是帝王家的親情,向來都是比水還淡。武則天在位時差點兒殺得李氏子孫斷了宗祀,李隆基父子登臺後,對誅殺武氏逆黨及其門下鷹犬也不留任何情面,甚至下令將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訓斬棺、暴屍,平其墳墓。高力士今天刻意把王洵的身份往武氏身上引,原以為李隆基聽到後,會對此人心生惡感。誰料此刻的大唐天子,不知道是因為年老心軟,還是其他什麼緣故,居然突然又懷念起武氏的好處來!
‘如果讓陛下看中了他,以後再想斬草除根,可就要麻煩了!’熟知李隆基的用人習慣,高力士心裡急得火燒火燎。事實上,他跟王洵也沒什麼大仇,甚至還曾經對這個虎頭虎腦的年青人頗為讚賞。去年之所以與楊國忠勾結起來,欲致對方於死地。也是為了儲存皇家顏面,不得不做出一點兒犧牲。反正對於他這種一言可定人生死的權臣而言,王洵這種校尉級別的小軍官,就跟普通螻蟻無異。想碾死幾個就碾死幾個,無需什麼理由,過後也沒什麼心理負擔。
然而既然已經下了手,就沒有半途將刀子收回來的道理。否則一旦讓小人物得了勢,上位者保不準會被其反咬一口。正搜腸刮肚地想著如何善後的當口,高力士突然又聽見李隆基笑著說道:“朕記起來了!他的父親是王子稚,當年花重金給妾買誥命的那個!為此,還有不少人在朕面前彈劾過他!”
“末將也記起來了!”高力士笑得兩隻眼睛都眯縫到了一起,“那王子稚當年做的那件事,也的確夠特立獨行的了。也難怪讀書人看他不順眼。若不是當時陛下出言迴護與他,估計他沒那麼容易平安脫身!”
“是啊!”提起那些陳年舊事,李隆基也是不勝感慨。“當年李林甫的確給朕出了一個餿主意!好在沒造成什麼惡劣影響。再加上王子稚從中那麼一攪和,反而把書呆子們的注意力都給吸引了過去。”
“恐怕他也是無心之舉!”高力士越聽越著急,真想出門去看看,今天外邊颳得是哪門子邪風。
“雖然無心,可也給朕幫了不小的忙!否則,光賣官鬻爵這一條,就夠朕被罵上好些年的!”李隆基越是回憶,越覺得詔敕中那個王字看起來順眼,“子稚是個有情有義的人啊。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子,甘受天下人唾罵。這種氣魄,就是朕,也佩服得很!”
說著話,他輕輕提起硃筆,點在王洵名字前面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