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鄭和也是深呼吸了幾次緩了緩,才道:“這等奇事,委實令人難以置信!”
周滿又道:“那,既然是永樂年後三百年,我大明是否還存續?”
薛嶽似乎也對這些古代人頗有興趣,替白南迴答了:“自然是不在了,大明國祚不太到三百年,如果這時真的是1774年,那麼一百年前,大明就已經煙消雲散,從關外進來的滿清女真人,奪了這天下,當然後來又被我們民國推翻,又是咱漢人做了主人。”
薛嶽倒是不太清楚,鄭和其實也不算漢人,他是回族,是信真主的。
鄭和等三人長嘆一聲,面有悲慼,鄭和帶頭想要行幾個禮,但是又不能判斷故鄉的方向,只是拱了拱手,算作遙祭。
薛嶽換了個姿勢,讓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看著趙大嶺問道:“那這位趙將軍,我們這些迷途旅人,現在被不知名的力量丟在了十八世紀的北美海岸,嗯,現在美國甚至還沒有建立起來,不知道你們又有什麼計議呢?”
鄭和也目光灼灼地看著趙大嶺,顯然民國眾和明代眾兩方,實際上已經被現代眾所控制了,真正的話語權,在趙大嶺的手中。
趙大嶺談道:“雖然我不知道咱們三支艦隊中有多少人,但是數萬肯定是有的了。迴轉到各自的時空,八成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所以,現在對我們大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存下去,在這個陌生的時代,在陌生的土地上。我們都是同胞骨肉,遇上了這樣的困難,自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所以,我提議將三支艦隊的力量合併,就在這加利福尼亞,進行殖民,開墾農田、建設工廠,修築村鎮城市。為了進行這些工作,我們今天在這裡就成立一個決策委員會,為現在做打算,為將來做打算。”
 ;。。。 ; ;
004 統計
建立決策委員會,看起來是遂行民主的手段,但實際上趙大嶺等人是不可能讓民國眾和明代眾真的擁有超過現代眾的決定能力的。所以在人員配比上,民國眾和明代眾各自佔據兩個席位,而現代眾則佔據五個,最終組成了九人的決策小組。現代眾處於人數的絕對優勢,便能在顧及另外兩方意見的同時,保持比較有效的決定權。
現代眾的委員包括委員長趙大嶺,副委員長鄧希夷,政委劉天,中鐵公司的經理梁振海,還有一名孔子學院負責人、原本來自中央部委的老同志姚維春。白南還是因為太年輕了一些,所以沒有參與到決策委員會中,不過憑著他的能力和與趙大嶺等人的關係,實際上他也擁有不小的權力。
另外四名非現代眾的委員分別是民國眾薛嶽、劉放吾,明代眾則是兩個大太監,鄭和與王景弘。王景弘此人在歷史上不如鄭和有名,但實際上他五次參加下西洋,都是作為鄭和的副使。此人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參與起事,立有大功,而且深受朱棣信任。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在貿易、文化交流、造船監製等方面出力不小,可以說鄭和下西洋中,王景弘至少能分到三成以上的功勞。其後,他又擁立朱高熾有功,受到封賞,官至南京守備。正史中,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病逝於印度,正是王景弘帶領艦隊走完了全程,回到了國內。
決策委員會成立之後,做出的第一個決策就是對三支艦隊所有的人員和物資,進行一輪徹底的統計調查。這顯然是一個可能費時費力的工作,但同樣也是絕對有必要的工作。為完成這項工作,決策委員會決定抽調現代眾的一部分維和士兵和援非志願者,加上民國眾中一部分知識分子,明代眾一些管理型人才,協同進行這項調查。
身穿著時下流行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文化衫的李勝安,手裡拿著一個記事本,跟在隊伍裡。他是這一次援非志願者中的一員,之前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也許是因為嚮往驚險和刺激,選擇了加入援非志願者的行列,但沒想到非洲沒有去成,卻來到了18世紀的美洲。
承受能力比較好的李勝安也不禁自嘲:“最起碼北美的氣候要比干旱炎熱的非洲好的多。”
他被調入現在這個統計小組,對三支艦隊的人口和物資進行統計記錄。看著身旁幾名戴著藍色貝雷帽,穿著軍裝的維和士兵,他能夠清楚地在他們的臉上閱讀到一些緊張的情緒,但是這並沒有讓士兵們崩潰。顯然,這些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戰士,不過李勝安認為,真正維持這些士兵行動力的,是沒有崩潰的組織結構。
一個仍舊行之有效的軍事組織體系,完整的上下級關係,使得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像一個精密的零部件,被動而且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