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部分(第2/4 頁)
他,讓他作出全面的分析。點頭道: 能否清楚皇上的心意非常重要,乃堅定我們決心的關鍵。皇上一直對結盟的事舉棋不定,當然是因為太子妃嬪黨的強烈反對,突厥人的威迫利誘兩方造成的沉重壓力所致。可是因他是大唐之主,此事更直接牽涉秦王,加上長安臣民的渴望和期待,使他不得不慎重考慮接受結盟或不結盟的後果?任何一個決定,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局面。 說到這裡,停頓下來,他說的似乎與李淵中斷畢玄和寇仲的事沒有直接關係,但因有關李淵的立場,故人人用神聆聽。李世民呼一口氣道: 結盟與否的抉擇,牽涉到不同的考慮和變數,不結盟的話必須把少帥和子陵留在長安,奸削弱和打擊少帥、宋家與江淮軍的聯結力量。更要設法穩定臣民之心,不致成為天下戟指唾罵不仁不義的目標,我們必須清楚此點。 徐子陵欣然道: 秦王說的是真知灼見,皇上絕不願予人積極參與加害寇仲的想法,所以他中斷決戰,極可能只是一個姿態;在時間上他該是去收屍,只沒想過寇仲仍是絲毫無損,出乎他意料之外。 杜如晦皺眉道: 畢玄的佯作拂袖而去,該不會是事前預定的陰謀。因為以畢玄的身份地位,應有十足壓伏少帥的把握,不用另施他計。 眾人紛紛點頭,因為杜如晦的分析合情合理,畢玄若早認為難取寇仲之命,故意虛耍幾招,再讓李淵來中止武鬥,反不合情理。李靖沉聲道: 畢玄在武鬥後個許時辰始率眾離城,中間這一段時間可讓他們與太子商討,從容定計,且將計就計,令我們對皇上不生懷疑。 李靖的分析,予人柳暗花明的感覺,同樣可解釋畢玄的離開是深思熟慮下的陰謀。程咬金大力點頭道: 說得好!突厥人怎會安好心。 徐子陵道: 皇上心裡肯定充滿矛盾,但宋缺負傷至不能帶軍的訊息傳來,登時把他的猶豫一掃而空。若能除掉寇仲,少帥軍不戰自潰,宋缺既傷亦不足慮,天下幾是皇上囊中之物,唾手可得。即使頡利毀諾南來,頂多是遷都以避,且可避往洛陽。太子新近又成功解去劉黑闥的威脅,使他再不用倚仗秦王。在這樣的情況下,遂使皇上生出一舉除去我們和秦王之心。只要皇上不是親身參與,事後可把責任全推在太子和齊王身上,至於對他兩人如何處置,當然悉隨龍意。 李世民嘆道: 我和少帥早前密議時,想到父皇有一個可同時把我和少帥除去的辦法,那就是明天的結盟大典。由於父皇頒令我和太子、齊王以後須經由玄武門入宮,明旱當我們由玄武門入宮之際,太子和齊王可於宮門設下重伏,突施狙殺,當前後都無路可逃下,即使以少帥、子陵之能,亦只餘力戰而死一途。 本是坐著的長孫無忌在李世民後方站起,失卻平時的儒雅瀟灑,激動的振臂叫道: 明天的玄武門,將是決定我大唐盛衰,華夏榮辱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赴湯蹈火,死而無懼。 眾人除李世民和徐子陵外,全體起立,轟然應喏,氣氛激烈沸騰。李世民連說幾聲 好 後,從容點頭道: 不愧為我天策府良臣猛將,長安再不是昔日的長安,而是決定我華夏中土的殺戮戰場。少帥和子陵的大仁大義,宋閥主他老人家對我的另眼相看,實乃中土萬民的福祉。我李世民於此立下誓言,誓與少帥和子陵同生共死,開創一番新局面。 徐子陵心頭一陣激動,李世民雖沒有明言大義滅親,但這番話已清楚明白表明他拋開父子兄弟親情的立場,他再不視對方是父親兄弟,而是殘酷無情的戰場上敵人。他可以想像李世民在這方面所受的困擾,幸好在這生死關頭,決定天下命運的一刻,他終成功拋開。眾人再次應喏,士氣昂揚,對李淵的心意沒有任何懷疑。徐子陵道: 至於行事細節,待寇仲收拾蓋蘇文回來後,我們從長計議。 蓋蘇文領著韓朝安、金正宗、馬吉、拓拔滅夫和一眾手下從宅門湧出,與獨立外院廣場、刀回鞘內的寇仲成對峙之局。蓋蘇文仰天笑道: 少帥大駕光臨,是我蓋蘇文的榮幸,只要通知一聲,我定大開中門迎接,何用破門而入。 寇仲微笑道: 我對大帥那扇門看不順眼,故隨手劈一刀,大帥不用介懷。就像對大帥我也有點看不順眼,尤其是想到大帥曾矇頭蒙面見不得光地以眾凌寡的去偷襲我的兄弟,我也想對你劈一刀洩憤,不知大帥的五把寶刀是否仍留在高麗貴府的珍藏庫內呢? 馬吉雙目兇光大盛,冷哼道: 死到臨頭仍在揚威耀武,可笑之極。 寇仲哈哈一笑,閃身掠前,一掌往馬吉拍去,似是針對他一個人,掌勢卻把對方十多人全籠罩其中。蓋蘇文一方那想得到寇仲如此大膽,不但不懼己方人多勢眾,且是說打就打,可是寇仲快如電閃,只前排的蓋蘇文、韓朝安、金正宗、拓拔滅夫有出手機會。馬吉駭然退避,蓋蘇文已攔在寇仲前方,舉手擋格。另一邊的金正宗和韓朝安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