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文 黃霄雯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中國廣東珠江大嶼山一帶,一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正趾高氣揚地行駛在平靜的海路上。與幾乎所有的西洋商船一樣,裝備精良的船艙裡,滿載著鴉片煙土和大量錢款,只待抵岸,便會有更多白花花的現銀被順順當當地裝船運走,從積貧益甚的中國飛速流失到國外,一路從來暢通無阻。
然而這天的商船卻非如此好運。漸進海岸線時,一個眼尖的船員突然發現遠處出現了一支踏浪而來聲勢迅猛的船隊,不及轉神,船隊已神速向商船靠近,雖然行進如輕舟扁葉,實際則個個裝備火炮彈藥,喊聲如雷!瞬間已經行至商船航道,一面猩紅色大旗獵獵招展,上書一個巨大的“張”字……當日,十萬火急發往英國政府的信函裡便有這樣的記載:中國南海海盜張保仔擄獲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贖,得款萬元及大量鴉片煙土、火藥等物……
骷髏旗 海盜傳奇的背後(11)
這宛如海洋傳奇的一幕實實在在上演於中國19世紀前葉的南海之上,其時,行俠海上,亦盜亦雄的海盜張保仔,正如日中天,稱霸一方!
立志做“鄭成功第二”
張保仔,原名張保,(1786—1822年),乃新會江門人(有說新安縣人)。祖輩以捕魚為生,不料15歲時,因父親抗擊清政府水師的勒索,而遭遇漁船被擊毀,從此全家失散,張保仔幸而被當時的海盜鄭一收留,鄭一見張保仔聰明機警,便收留他在身邊,教其弄械習武,少年的他,便“落水”而成為了“海盜”。
時值清中後期,朝政*,洋人偷運鴉片成風,毒害國人,許多沿海一帶的居民不滿朝廷“片帆不許下海”的鎖國愚政,不斷有希望經營海上貿易而擁有私人武裝的平民百姓出現,中國式“海盜”,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廣東沿海一帶此風更盛,當時,成勢的海盜分為六大股,分別以紅、黃、綠、藍、黑、白等6種旗號為識別標誌,張保仔所在的便是其中的“紅旗幫”。
少年張保仔並不以海盜而恥,在他眼裡,那些蠅營狗苟,靠盜取搶奪漁民百姓為生的做法決非他之所願。所謂“盜亦有道”,家蒙不幸的根源,國人受毒害的現實都被他深深記取:紅旗幫有一次在南海與葡萄牙船隊衝突,全殲葡隊,卻不料登葡艦時發現所有的財物全是襲擊擄掠中國客船得來的,這件事極大地觸動了張保仔,從此,抗擊外匪,為國民謀大義之心就深深紮根在他心間。少年的他,一直以鄭成功為自己的偶像,立志做香港島上的“鄭成功第二”。
紅旗幫攬大權
21歲時,張保仔的生命中發生了一個很大轉折:收養他的紅旗幫頭領鄭一溺水而亡,其孀鄭石氏接操夫業。當時風華正茂的張保仔已然成為紅旗幫中的一名小統領,身強力壯,彪悍勇猛,威望日高。對於少時陪伴朝夕相處的“師母”,自然盡心扶持,極力相助。盛年寡居的鄭石氏乃是踏浪於海上的一代俠女,對於身邊這位青年才俊不僅愛惜有加,更萌生了男女之情。兩人都有著征服一帶海上的雄心,加之一片昔日相伴積聚的柔情,兩廂裡便一拍即和,“明為主僕,暗為夫妻”了。隨即,紅旗幫大權逐漸落到張保仔手中,他的“海盜”事業進入了黃金時期。
統領紅旗幫大權之後,張保仔時刻銘記“鄭成功第二”的人生目標,以香港為根據地,開荒生產,還經常與海外華僑往來,使當時荒涼的香港島興旺起來,使當時的長住居民達到20多萬。他處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眾人擁戴,加之其對所部嚴加紀律約束,紅旗幫的力量進一步加強,最盛時,擁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眾達10萬人,成為海盜隊伍中勢力強的一支。
史載:“張保仔之性,不喜劫其鄉人。是以往來香港、澳門各處,專劫人商船,奪其軍火。”這是對這名“海盜王”海盜生涯的真實寫照。當時稱霸於珠江三角洲的紅旗幫雖有為盜之名,卻無為盜之實。他的船隊在海上打擊的目標都是清朝官船,歐人商船,奪其糧食軍火,囚主索贖,他率領船隊經常襲擊侵犯我國領海的葡、西、荷、英等國船艦,曾經一次擊沉葡萄牙海軍18首軍船!使殖民者提起張保仔就膽戰心驚。對於襲擊後所得的戰利品,他還制定了嚴格執行的“立法三章”: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歸公,二成作獎;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女者死刑。
骷髏旗 海盜傳奇的背後(12)
紀律如此森嚴,又從不欺負沿海鄉人,加之專門劫掠官船、洋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