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頁)
定,停止討王戰役,撤出古城陣地。王洪九則率領餘部約900人,趁夜間迅速撤離。7月底,王洪九率部撤至棠林鄉的礦坑村(今礦坑鄉駐地)。
在王部移駐礦坑以前,由於頑五十七軍的進攻,費南馬莊山區的形勢已經惡化。為應付事態的發展,減少不應有的損失,遵照上級指示,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支隊二梯隊西撤,東進支隊遊擊第二大隊和費縣第二區抗日民主政府及其所屬工作人員、區團武裝於7月底從馬莊撤出,轉移到棠林鄉,先後在灰泉、薛南一帶活動。並以區鄉人員和區武裝為基礎組建了東進支隊第二大隊第四中隊,郭華為中隊長,邵光華(費縣二區區委書記)任指導員。中隊雖屬“二大隊”建制,仍進行獨立活動,既發揮了區政府的領導作用,又便於開展游擊戰爭。王洪九部侵佔礦坑地區之後,二大隊和四中隊面對如狼似虎的日偽頑軍,深感勢力單薄,只好離開薛南,撤出棠林鄉,向南轉移到蒼山附近村莊。不久,二大隊西調,四中隊輾轉到時屬費縣第二區泇河鄉的仲村以西村莊。這時,魯南抗日根據地開始處於敵偽頑軍夾擊的狀態,形勢惡化,隊伍減員,有些人革命意志不堅定,經受不住考驗,妥協回家。也有的人外出執行任務,藉故不歸。根據地不斷縮小,鬥爭日趨艱難,王洪九部卻藉機得到喘息和發展。加之國民黨山東省黨部發來電報,批准王洪九參加國民黨,又補充了部分軍餉。於是反動本性未改的王洪九便依附國民黨五十一、五十七軍的反動勢力,以礦坑為中心,開始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罪惡活動,中共領導的臨郯邊區和邊聯山區兩塊根據地受到嚴重威脅。
王洪九將司令部設在礦坑村,西面是五十七軍三三四旅,榮子恆任旅長。是王洪九的得力靠山。王驚魂稍定,便開始集結舊部,拉夫、抓兵,擴充實力。黃莊農民郝世起結婚未滿一月,就被抓去當兵,負重傷後還逼著上操,挨打受罵,被逼自殺。王洪九還糾集了大量地痞、流氓、賭棍、破落地主等社會渣滓,給他們封官加職。下坡村破落地主陳鳳山被任命為連長,他得意忘形,很快拉起了四五十人的隊伍。王洪九就是依靠這些反動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不久,就發展到2000多人,原有的7個大隊,得到充實和加強。同時任命王輔宜為副司令。司令部轄7個大隊。一大隊、特務一中隊、手槍隊、便衣隊和二大隊五中隊隨司令部駐礦坑,一大隊隊長陳繼孔。特務二中隊駐礦坑東圍子。二大隊,王文彩擔任大隊長,駐單家莊。三大隊,杜慶九擔任大隊長,先駐惠民莊,後駐蘆家湖。四大隊,徐鳳林(諢號徐龜腰子)擔任大隊長,駐朱柳屯。五大隊,楊子芙擔任大隊長,先駐澗頭,後駐惠民莊。六大隊,徐梅亭擔任大隊長,先駐薛南、昇平莊,後駐礦坑。七大隊,劉來恩擔任大隊長,駐後立莊。王洪九還在礦坑建立了勝利中學,由王輔宜兼校長。
王洪九部在古城被圍困時,曾向張裡元求援。當時,張裡元和八路軍仍保持著較好的統戰關係,故只派人調和,未派兵救援,王洪九以此結怨。王部武裝勢力恢復和發展壯大後,即宣告與張裡元斷絕關係,直接受國民黨魯蘇戰區領導。1940年11月,王洪九部改編為”魯蘇戰區遊擊獨立第二十七支隊”。
王洪九部被國民黨軍改編為第二十七支隊後,氣焰更加囂張,揚言“和共產黨八路軍勢不兩立,血戰到底”。1941年1月17日,王洪九部與申從周部東西呼應,調動2000多人,瘋狂地向邊聯地區撲來,在大肆屠殺抗日軍民的同時,還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擊抗日根據地邊沿區笤帚院、憲莊等村莊,致使這些村莊遭受重大損失。
面對嚴峻的形勢,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旅部和魯南軍區司令部研究決定,強攻王洪九的司令部駐地礦坑,回擊其頑固反共的囂張氣焰。1941年2月27日夜晚,進攻礦坑戰鬥正式開始,四團首先攻佔東山,打掉碉堡,王部姜開燕分隊大部被消滅,餘部逃進礦坑。八路軍控制了礦坑東山和礦坑西北嶺高地,居高臨下,壓制住敵人火力。六團在團長賀東生、政委劉西元指揮下,從北面發起強攻,掃除鹿寨,架梯爬牆。由於王部拼死抵抗,未能攻進圍內。於是,八路軍將在平型關戰鬥中繳獲日軍的一門山炮調到礦坑東北山坡,進行猛烈轟擊,把礦坑西北角的碉堡摧毀,圍牆炸開一個缺口。拂曉前,八路軍突破缺口,攻進圍內,守衛西北角的一箇中隊狼狽潰退。這時,王洪九部的特務連、手槍隊趕到,雙方展開激戰。天明後(農曆二月二日),頑五十七軍三三四旅六七一團一營配合王部第七大隊和第三大隊分兩路增援礦坑,八路軍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形勢,遂在中午前撤出。這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