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營各縮編為1個連,另在蒼山新建了1個連。當時魯南老3團也只有5個連,整個魯南地區就只有這9個連的主力部隊。所以,今天海防18團洛陽營的前身誕生時間並不長,1945年才組建。但該營1連卻是發源於平江起義,也是浙江省軍區唯一的一個紅軍連隊,毫無疑問是686團的,也可推斷是2營7連或8連。合編時的4個紅軍連,只保留了1個,不能不說戰鬥的殘酷。
686團2營營部帶第7、8連先編入嶧縣支隊,1941年3月該支隊與邊聯支隊合編,統稱邊聯支隊。1941年8月(或9月),邊聯支隊(經過多次戰鬥傷亡而無補充只剩800人)與教導2旅5團合編,對外稱邊聯支隊,對內稱第5團。當時保留原邊聯支隊支隊長萬春圃和副支隊長宋魯泉的職務。5團團長賈耀祥(對外稱副支隊長),政委曾明桃,參謀長王六生,政治部主任楊永松。從上看,如果686團的兩個紅軍連一直在嶧縣支隊的話,此時才編入教導2旅5團。
關於115師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委王根培帶兩個紅軍連編入蘇魯支隊的記載很多。如: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蘇魯支隊》——張光中(時任蘇魯支隊支隊長)、彭嘉慶(時任蘇魯支隊政委)敘述:(白彥戰鬥後)為加強蘇魯支隊的戰鬥力,戰後師首長命令師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委王根培帶兩個連隊,於4月初編入蘇魯支隊。吳、王均是紅軍幹部,吳任副支隊長,王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
《羅政委關心我學文化》——吳世安(時任115師特務團團長)敘述:羅政委繼續說道:“蘇魯支隊是一支文化素質較高的部隊,為了加強這支高素質部隊的戰鬥力,我命令你和團政委王根培同志帶兩個紅軍連編入蘇魯支隊。這次下部隊,雖然你們的職務由正團降為副團,但是你們身上的擔子卻更重了。”
《回憶蘇魯支隊的戰鬥歷程》——嶽邦治(時任3營某連副政指)敘述:1940年2月,蘇魯支隊參加白彥戰鬥,在阻擊戰鬥中,傷亡很大。戰後,一一五師首長很重視蘇魯支隊建設與發展,隨即命令師部特務團團長吳世安、政委王根培帶兩個連編入蘇魯支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95團團史》摘選中敘述:一一五師為儘快提高我團(即蘇魯支隊)的戰鬥力,在1940年4月決定,將師特務團兩個連,編入我團建制。後面又詳細說:一一五師為儘快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早日成為堅持抗日戰爭的正規武裝,決定將一一五師特務團兩個連隊,另配重機槍兩挺,編入支隊建制。這兩個老連隊是從山西來的部隊,它曾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和魯西梁山等戰鬥,每連有4挺至5挺機關槍,人員也較充實,每連有130餘人…
從以上看,師特務團兩個連在1940年4月編入蘇魯支隊是確定無疑了。這裡的思考是:前兩紅軍連(1940年4月編入)和後兩紅軍連(1941年8月編入)有沒有可能是同一個?也就是說,師特務團的兩個紅軍連是不是686團2營的第7、8連?在《蘇魯支隊》一書中,絕大多數人對1940年4月編入的師特務團兩個紅軍連的前身和番號沒有絲毫提及,對1941年8月編入的邊聯支隊內是否有紅軍連隊也沒有說明。“兩個沒有”真的好奇怪啊。
另外,當時蘇魯支隊防化參謀傅青的回憶文章《回憶蘇魯支隊的組織沿革和主要戰鬥》一文中這樣寫到:“我1940年3月底去報到時,已沒有營(指蘇魯支隊警衛營)的建制……蘇魯支隊直轄三個營和一個鐵道隊一營長劉清如,教導員為宋學敏,轄一、二、三連,後一一五師抽調其特務團兩個紅軍連編在一營,教導員也換成同來的紅軍幹部劉登遠。一連是湖南平江暴動中誕生的老紅軍連隊,二連是在山西成立的、建制屬十八集團軍警衛團的一個連隊
33、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初期戰鬥序列
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三四三旅全部及三四四旅一部,從1938年6月到1940年7月,先後進入山東和冀魯豫地區。
(一)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1938年8月,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肖華率旅機關一部從山西出發,於9月27日到達冀魯邊區樂陵城。旋整編部隊,成立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轄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華,參謀長鄧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五支隊 1938年初,由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二營擴編而成。2月24日,第五支隊奉集總命令,由正太路到達晉東南,歸一二九師指揮。隨後由徐向前率領進入冀南。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