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1/4 頁)
餐蛉恕�
第二大隊調入魯南後,東進郯(城)馬(頭)地區,1940年4月擴編為東進支隊,轄第一、第二兩個大隊。支隊長梁興初,參謀長胡大榮。
1940年5月,蘇魯豫支隊警衛營、蘇魯豫邊區黨委警衛營及魚臺地方武裝合編為湖西大隊,支隊仍轄3個大隊。
6月,蘇魯豫支隊南下華中地區,湖西地區防務由第三四三旅黃河支隊接替。
(三)師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團
1938年12月,一一五師師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團(代號為東進支隊),從晉西出發,挺進山東。師長陳光(代),政治委員羅榮桓,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兼),參謀處長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黃勵;供給部部長鄺任農、呂麟,政治委員彭顯倫;衛生部部長谷廣善,政治委員彭嘉慶、周顯、李寬河。第六八六團,團長楊勇,政治委員楊勇(兼)。
1939年3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向魯西挺進。
1939年3月1日,師部及六八六團進入魯西鄆城地區。後,師部率六八六團主力繼續東進泰西,楊勇率第三營、團直一部和師直兩個連留運(河)西地區。
(四)獨立旅兼魯西軍區
留運西的部隊配合地方黨組織發動群眾,擴大武裝,並與鄆城、東平、汶上等地的地方實力派和進步人士建立了統戰關係。1939年5月,六八六團第三營擴編為一一五師獨立團,師直兩個連擴編為七支隊。7月,兩部合編為一一五師獨立旅,轄2個團。旅長楊勇,政治委員楊勇(兼),副旅長段君毅,參謀長何德全,政治部主任歐陽文。第一團,由獨立團改稱,團長周海彬,政治委員戴潤生;第二團,由第七支隊編成,團長匡斌,政治委員張國華。
8月,為加強對地方武裝的領導,八路軍第一縱隊決定,成立第二軍區(亦稱魯西軍區),由一一五師獨立旅兼軍區機關,隸屬第一縱隊,由一一五師兼管。轄3個軍分割槽。司令員楊勇(兼),副司令員段君毅(兼)。
第一(泰西)軍分割槽由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兼,司令員何光宇、王敘坤,政治委員李冠元,參謀長於會川,政治部主任李冠元(兼)。
第二(運西)軍分割槽由獨立旅第二團兼,司令員匡斌、馮鼎平,政治委員張國華、曾憲輝,副司令員徐秋。
第三(魯西北)軍分割槽由築先縱隊兼。司令員張維翰,副司令員朱崇德。
10月4日,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撥歸獨立旅建制。期間,劉星以山東縱隊第六支隊第一團兩個連為基礎,爭取、改造鄆城、汶上一帶的土匪武裝侯憲明部及汶上國民黨縣長白玉璞部,成立了遊擊第八支隊。
(五)第三四三旅兼魯西軍區
1940年3月21日,獨立旅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機關合並,恢復三四三旅番號併兼魯西軍區,轄2個支隊、1個軍政幹部學校,軍分割槽由3個調整為4個。旅長楊勇,軍區司令員肖華,旅及軍區政治委員肖華(兼),軍區副司令員楊勇(兼),旅及軍區參謀長何德全,旅及軍區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黃河支隊由獨立旅第一、第二團與遊擊第八支隊編成,轄3個團。支隊長彭雄,政治委員張國華,政治部主任歐陽文。第一團由獨立旅第一團編成,團長李金鐸,政治委員戴潤生;第二團由獨立旅第二團編成,團長匡斌,政治委員劉仁貴;第三團,由原第八支隊編成,團長盧迪,政治委員劉星。
運河支隊由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五支隊與獨立旅第六支隊編成,轄2個團。支隊長曾國華,政治委員曾思玉,政治部主任劉賢權。第四團,由原第六支隊編成,團長何光宇,政治委員劉漢;第五團,由第五支隊第五團改稱,團長劉正,政治委員楊俊生。
第一(泰西)軍分割槽 司令員王敘坤、劉賢權,政治委員李冠元,參謀長馬宗凱,政治部主任辛俊卿。
第二(運西)軍分割槽 司令員馮鼎平,政治委員朱滄、劉星,副司令員徐秋。
第三(魯西北)軍分割槽 司令員牛連文、黃驊,政治委員王樂亭,副司令員趙尊康。
第四(運東)軍分割槽 司令員邢仁甫、劉致遠,政治委員范陽春、石新安,副司令員徐翼。
(六)魯南支隊
1939年3月中旬,一一五師師部及六八六團到達泰西地區與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會合。同時,調整部署,組織力量,準備向津浦路東發展,遂調津浦支隊、冀魯邊第六支隊第七團等部靠近師部整訓。1939年5月11日,在肥城陸房粉碎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