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約45年冬至46年春,我軍發動泊裡戰役,全殲李賢齋主力,解放泊裡鎮,李賢齋戰亡。關於此役后王鳳鳴的下落,眾說紛紜,大體有四種說法:
1。在泊裡戰役中逃脫,後不知所終。(參見《我軍叛變投敵的指揮員情況》,作者不詳。)
2。在泊裡戰役中逃脫,後輾轉去了臺灣。(參見《文史緝略》84年第6期《兵敗濟南》,作者方龍添。)。
3。在泊裡戰役中逃脫;與殘部一起為黃伯韜第二十五軍收編,後覆沒於淮海戰役,王鳳鳴同被擊斃。(參見《黨史縱覽》2005年第6期《從老紅軍到漢奸》,作者吳新明。)
4。 在泊裡戰役中被活捉,公審後槍決。(參見文藝出版社《軍旅情話》,作者蔣學道。)
以上4種說法中,第2種去了臺灣最不可信,從46年春至49年蔣軍大規模逃臺,尚有4年時間,王鳳鳴為當時山東共軍恨之入骨,留在山東作戰只有死路一條。如轉入其他戰區,因其在蔣軍無任何背景,只能充當炮灰。。。總之很難相信,也很難接受王去了臺灣終老。
第4種說法的作者蔣學道是當事人,和王鳳鳴曾有深交,對王的成長、進步、犯罪、投敵過程最為熟悉,書也有詳細描述,但《軍旅情話》畢竟是自傳體小說,難免有藝術加工成分,做為史料研究,參考的價值有限。
順便說一句,蔣學道本人後來官至福州軍區副參謀長,2001年逝世。《軍旅情話》頗具可讀性。
19、組建濱海軍區 老6團成為軍區第一團
濱海軍區(1943年3月組成)
司令員 陳士渠 政治委員符竹庭 參謀處長何以祥 政治部主任劉興元
第4團團長羅華生 政治委員 吳 岱 參謀長賀健 政治處主任王樹君
第6團團長曾國華 政治委員 劉西元 參謀長賀東生 政治處主任 西元(兼)
第13團團長梁興初 政治委員 覃士冕 副團長盧 迪 參謀長黎有章 政治處主任覃士冕(兼)
警備團團長朱其 政治委員趙昭
1943年3月,濱海軍區由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二、第五旅各一部與山東軍區濱海軍分割槽合編組成,轄第四、第六、第十三團和警備團。陳士榘任司令員,符竹庭任政治委員。9月以後,相繼成立了濱北軍分割槽、濱南軍分割槽、濱中軍分割槽、第二十三團和獨立團。陳士榘、符竹庭到軍區任職後,指揮部隊向周邊出擊,擴大濱海抗日根據地。
濱海軍區的幾個團很強的,4團就是343旅補充團,6團不用說了就是686團,13團是梁興初的教導5旅3個團縮編的,23團也是很有名頭,是115師344旅688團1營擴建的特務團。
以後這四個團和獨1、2團組建了山東軍區1、2師,再後來組建了東北野戰軍38軍。
11月,日軍第十二軍對魯中、清河區進行大規模“掃蕩”,並令駐贛榆縣城偽軍第七十一旅旅長李亞藩出兵向北“蠶食”。為配合魯中、清河區的反“掃蕩”作戰,陳士榘、符竹庭根據山東軍區指示,決定乘偽軍尚未行動之際,先發制人,攻打贛榆縣城。贛榆縣城位於隴海鐵路東段北側,是日軍固守新義州、海州、連雲港的重要據點,李亞藩率第一四一、第一四二團及縣保安部隊駐守城內。因為這個戰鬥是城市攻堅,羅榮桓特批給三發“九二”步兵炮炮彈。陳士榘和符竹庭反覆研究,作出攻城的部署:以第六團負責突破東北門,殲滅東北門至西門大街以北的偽軍;以第二十三團負責殲滅東西大街以南包括南關與西關的偽軍,該團第三營部署在青口與贛榆城之間,阻擊青口可能進犯贛榆的日偽軍;以海陵獨立團以攻為守襲擊沙河據點,防止該據點守軍來犯;以海贛獨立營破除青口至贛榆公路,並配合區中隊相機攻克元堵、殷莊和小莊子等偽軍據點。
守城的偽軍第七十一旅所屬的第一四一團團長張星三與第一四二團團長黃勝春矛盾很深,雙方為擴大勢力都想把對方吃掉。濱海軍區利用這一矛盾,經過長期工作,爭取了黃勝春。黃勝春應諾在濱海軍區攻擊第一四一團時按兵不動。同時爭取了第一四一團團長的副官劉宮城,並派人打入該團,接應部隊攻城。
贛榆是個老城,城高牆厚,護城河環繞,壕深水險,修有許多工事,架橋攀登都很困難。陳士榘、符竹庭研究,決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