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照片後面的那句話,證實了我的推測的,但是也沒有給我們更多的提示。
從入口內700米,遇到第一道障礙,解開這道障礙的關鍵應該在你處,不知你處情況,請盡力分析。
寫的非常清楚明瞭。
由此可以推斷出,他們在巴乃,從我當時從石山裡出來的裂縫重新進入之後,可能憑著樣式雷發現了通往那座霍老太認定的,山中古樓的道路,但是,道路中卻出現了障礙,這個障礙應該就是照片上拍的東西。
我沒法知道那是一道門,還是石頭隔離牆,甚至只是一塊石頭的截面。但是,毫無疑問,這上面的圖案,應該就是鐵盤上的圖案,兩者內在存在著一種聯絡。
如果真如老太婆所說的,張家樓的另外幾層是在那片岩山之中的某一座內部,那麼,修建並且隱藏這座古樓的人,以及重修古樓的樣式雷,又及在千里之外的峭壁上裝置那隻鐵盤的高人,必然也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且,其中的故事,可能同樣複雜的不可能想象。
我們把關鍵的照片一張一張的夾在我們“巢”的鋼筋上,一張一張仔細的觀察過來。
我幾乎可以肯定,那面石壁上的浮雕,刻就是鐵盤,而且還不是圖案相同,那片圓型的浮雕,應該就是鐵盤本身。
而鐵盤四周刻的圖案,就很值得細細品味了。從浮雕的刻法上來看,整面石壁的浮雕,都不能算是精品,也就是說,他沒有多少的藝術價值,很多線條甚至都沒有完成,這面浮雕肯定只是一個胚,沒有經過細細的打磨。
從風格上來說,有很明確的清代特徵,應該和樣式雷拖不了關係。如果是樣式雷主持的設計,但是卻又有點敷衍了事,看來這種設計的目的,肯定是功能性大於裝飾性,看來,這塊擋住路的石壁不會那麼簡單。
我們把照片按照順序排好,從十二點的位置看起。
第一張照片拍出來的浮雕,是一隻奇怪的動物。
中國傳統浮雕中的動物,我幾乎能背出來,什麼貔貅猞猁,但是這隻動物,卻非常少見,雖然還是比較抽象,但是我還是可以立即的認出來,那是一隻“犼”。
“犼”這種東西,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麒麟的爺爺,麒麟算是上古的神獸,但是普遍認為低龍一等,但是“犼”是麒麟的祖宗,以龍為食物,屬於食物鏈的最上層了。另一種,則認為它是“魃”一種。也就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粽子。
浮雕中的“犼”,被一種奇怪的東西束縛著,和下面的鐵盤浮雕是連在一起的。
第二張照片的浮雕,和第一張的犼看上去似乎是連在一起的,整個圖案是一個整體,我卻看的出是裝飾的需要,那是幾個人,不過,能看的出來,那些人,都沒有右手。
沒有右手的人,一共是九個,有遠景有近景,都赤膊上身,下身是瓦褲,作逃跑狀,但是並不慌亂。
我深諳此道,看到了好東西,忍不住賣弄,我指著那幾個人道:“沒有雕琢,也沒有反覆修角的痕跡,這幾個人幾乎是一氣刻出來的,雖然如此,但是人物的動態身形,前後錯落躍然壁上,操刀的是頂級的工匠。雖然他不重視,但是多年的技法讓他隨便幾刀都能刻出自己的神韻來。”
小花的注意力不在這邊,卻問道:“為何不重視?”
我道:“古代的工匠分為兩種,一種本身手巧又精通各種工程技術,稱為掌案,但這種人一般只做精巧的小東西或者湯樣,這種打磨石頭的陋活應該不是他們乾的,另一種是我們稱之為能工巧匠的純手工工匠,這些人身懷絕技,但是終日勞作,靠體力和手藝吃飯,這種人是工匠而不是藝術家,所以,他們不會嚴格要求自己,能偷懶的一定會偷懶。”
我剛才判斷這塊石壁上的浮雕是功能性的,也是基於這個,能讓工匠全力以赴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有一個很難伺候的東家。
小花點頭,示意我繼續往下看。
再下一張照片,是在6點的位置,雕刻的東西就有點難理解了,那還是一群人,卻明顯不是剛才逃跑的那一批人,因為這些人的手都是健全的,而且,有明顯的服飾特徵。我一眼就能認出來,那肯定不是漢族人。
這群人,手裡都拿著長刀,帶著奇怪的頭冠。人數很多,工匠在這裡用了重疊的構圖,沒法數出到底有多少人,而看他們的姿態,似乎是在埋伏。
我覺得很難理解,按照一般的慣例,總體的構圖上來說,所有的圖都是在獨立的表達一個思議,但是這裡的浮雕,三幅連在一起,卻也十分的自然。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