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69章 最後一站(第2/3 頁)
為《史記》上記載、秦始皇東巡蓬萊的時候,就聽了方士對“為什麼見不到東海仙人求取仙丹”的解釋,推辭說“為巨魚所阻”。所以秦始皇是親自下令用弩射殺過巨魚的。劉備這是玩了一把spy復刻。
隨後劉備也參觀了直接用泥質灘塗和石垣圍砌的鹽田、扶桑如今早已實現直接日光曬鹽,然後大批次醃製海魚魚乾和鯨肉魚乾往中原回運,每條船都是滿載了幾百噸優質肉類。
鯨魚的油脂也都被蒐集起來,做成燈油“人魚膏”,這東西比蠟燭和其他動物脂肪燃料燒起來都亮,就是離得近了氣味不太好聞,作為遠端大面積照明還是很不錯的。
歷史上英國人一直到18世紀,倫敦首次出現路燈時,用的就是鯨油膏做燈油,後來完全進入工業時代才有了煤油燈煤氣燈。
大漢如今的雒陽皇宮之中,也用上了鯨油膏的庭院燈,在皇家園林和走廊上用用。但全城使用還是有點不夠的,也不利於防火,所以民用領域沒有普及。
當然,李素在會稽的幾處公爵府、別業,以及在雒陽的丞相府,還有諸葛家糜竺家的那些府邸,肯定也是都在庭院裡用上了鯨油燈柱。
算是這個時代第一批“夜裡連戶外都要大面積持續照明”的豪宅,堪稱不夜。
……
抵達石見銀山和佐渡金山的時候,劉備和隨行官員當然都是被金銀山的規模微微震撼到了,畢竟是方圓覆壓二三十里,都是礦區,一眼看過去熱火朝天,總計怕不是有上萬礦工在辛勞作業。
挖礦的地方環境過於惡劣,皇帝和大臣也不可能長時間駐足,所以只是遠觀就好了。還是到了選礦區和冶煉區,能夠稍微多看一下。
最近幾年,金銀礦的開採,總算是用上了李素點撥的“灰吹法”,也就是利用其他賤價重金屬、容易與金銀互熔成為合金、而且合金熔點會低於合金中任何一種單質的特性,低溫就把金銀先與其他雜質分離。
最後,再把作為“熔劑”的賤價重金屬分離掉。
具體來說,這裡用到的媒介就是鉛、汞。
鉛非常便宜,熔點只有三四百度,稍稍燒一下就熔化了。不過鉛要沸騰氣化還是比較難的,依然要一千五六百度以上。
這個溫度純鐵都液化了,而漢朝原本的冶金技術,都做不到把鋼鐵煉成鐵水,所以才只能用“炒鋼法”沒法用“灌鋼法”(鐵變成鐵水才能“灌”),因此,漢朝原本的冶煉,也是不可能把鉛變成蒸汽的。
好在二十年前諸葛亮發明了“提前預熱鼓風”技術,往爐膛裡吹預燒過的空氣,這個技術既然能進一步提高爐溫,實現灌鋼,現在也能挪用過來氣化鉛。
有了這些東西后,礦石中的微量金銀殘餘要充分榨取出來,效率就提高了數倍之多。比如原本含量才每噸幾十克的,古代傳統提煉法提完後可能還能剩十幾克提不出來。
上了灰吹法後,能把這些含量過於低的犄角旮旯部分也搜刮出來,煉完後的礦石殘渣剩金量能壓低到一克以下。
(注:21世紀鍊金技術已經做到每噸礦石02克都有開採價值的程度了,國內最好的富礦也才5克每噸左右,這種礦石放古代已經是礦渣。
所以所謂的黃金持續兩千年都沒開採完,其實就是科技進步之後,把古代煉完沒用的貧礦渣重新回爐嚼了消化一遍,榨乾最後的養分。)
相比於鉛的難以沸騰,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畢竟常溫下就是液體了,三百多度就沸騰了,沸點比鉛還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過汞蒸氣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貴得多,用來分離白銀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況下專門分離黃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歷史上、16世紀曰本人自然發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遊戲《信長野望》、《太閣立志傳》裡面那樣,那麼當時的礦工是毫無勞動保障可言的,冶煉人員每天要暴露在劇毒的鉛蒸汽汞蒸汽裡,能活到四十歲就算開掛了。
李素來了之後,還算仁慈,儘量在反應爐上搞個類似冷凝蒸餾器的東西,讓蒸汽進入冷卻皿管腔裡後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積多了之後再拿到別處重新加熱、確保只熔化不蒸發。
這樣一來,一方面也能省點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類的燃料,就可以讓鉛、汞回收反覆利用。
當然,鉛本來就很便宜,比回收時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裝置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錢。汞則是有高度回收價值的。便宜之外,主要還是比較環保,能可持續發展。
李素對於環境還是很友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