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72章 收下四個國家作為外交利息(六千字大章)(第2/4 頁)
敘利亞的希臘血統貴族,娶了阿爾達班五世的遠房表妹滿豔。
跋帝和滿豔所生的兒子摩尼今年才四歲,也就是原本歷史上後來改良了波斯地區傳統瑣羅亞斯德教、創造出摩尼教的那個人。
此刻,跋帝開門見山奏道:“陛下,昨晚有後方北海(裡海)呼羅珊部的信使來報,說是有一支數千人規模的騎兵部隊進入國境,日行百餘里。
他們自稱是漢朝國史,聽聞我國與羅馬人近年來連續資助對方內部的叛徒,故而前來調停、希望拜會陛下、勸說各方罷兵言和,並且盟誓承諾以後都不再支援對方內部叛匪。
內附呼羅珊部不敢阻攔,只好先派人快馬請示陛下,當如何處置?若是再不攔截,以漢使的行進速度,最多五六日後就可以抵達泰西封軍前了。”
從裡海南岸的土庫曼和伊朗交界處、要抵達兩河流域後世伊拉克的巴格達地區,五天當然是走不到的。
但因為呼羅珊人派出斥候報訊時、這些斥候本身趕到泰西封都花了好多天了。
所以這裡說的“再有五天”,只是指楊修的行進速度比帕提亞人的“六百里加急”再慢五天,是時間差而非絕對時間。
阿爾達班聞報,第一反應自然是擔心自己的軍事安全:“漢人怎敢帶兵深入我帕提亞國境?使團需要帶數千騎兵麼?可知道這些騎兵戰力、裝備如何?”
他自己傾國之力才兩萬多鐵騎,剩下都是輕騎。這也算是這個時代最強遊牧騎兵強國的底蘊了。
要是漢人的單兵戰鬥力也不弱的話,這支力量萬一傾斜到幫助羅馬人的那一側天平上,也不容小覷了。
跋帝立刻如實回稟:“據呼羅珊部探查,這些漢人果然學了我帕提亞的鐵甲騎兵之利,不過因為是跋涉數千裡而來,馬匹不堪負重,所以只有不到一千人裝備了鐵甲,其餘都是皮甲弓騎。人數約在三千人,所帶馬匹近萬,還有數百輛漢人那種獨特的船型大車。”
跋帝提到的船型大車,當然就是當年李素諸葛亮造的“西部大篷車”了,既可以當車用也可以涉水過河,運載量還比較巨大,需要至少六到八頭牲口拉動。
帕提亞人和貴霜人最近也有隨著技術擴散,慢慢開始造這種大篷車,以改善後勤、和降低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運輸成本。
不過他們造出來的大篷車只是形似,具體技術細節上還是遠不如漢人的做工,運輸省力效率和耐用性方面也都有差距,就跟90年代的合資車和原裝車區別差不多。
遊牧帝國的工業技術,怎麼可能跟大漢相比嘛。
看漢人這架勢,阿爾達班倒是覺得漢人應該是來談判的,不至於搞武力威脅,稍稍鬆了口氣之後,靜下心來仔細盤算,他很快就意識到這事兒對他沒壞處。
他現在本來就是外強中乾,有個臺階下有什麼不好?
於是乎,機緣湊巧之下,這荒誕的一幕還真就實現了——漢使帶了區區三千騎兵,遠涉五千裡而來談判,居然就成了決定這個局面平衡的關鍵一手。
(五千裡是從離開烏孫西部邊界開始算起、到泰西封為止。如果從長安算起,到泰西封一共是一萬兩千裡,還只是直線距離)
這牌面也是沒誰了。
帕提亞方面做了鄭重的接待籌備,也不敢怠慢。五天之後,好整以暇的楊修,就得到了阿爾達班五世的親自接見。
……
“漢朝皇帝特使,見過安息王。”
楊修來的時候,帶了各種語言的通譯。絲綢之路重開已經快二十年,大漢在蘭州、長安、雒陽等地也各聚集了不少西域來客、學者商人,所以要找翻譯已經比較容易。
最誇張的是楊修這人也算博聞強識,都四十來歲年紀了,為了這次出使,反正過去這一年的籌備期、趕路期也沒別的事情可做,居然就把羅馬人用的拉丁文,和帕提亞高層用的希臘語,給學了個大概。
此時此刻,簡單寒暄打招呼,楊修也不用通譯,直接親自開口就是希臘語,語言態度不卑不亢,只是拱手微微一揖。
聽得阿爾達班五世一愣一愣的:漢朝也是夠開眼看世界的,居然對外面的情況那麼瞭解。
當然,楊修也不會一直說希臘語,一開始秀幾句那是顯示自己的才智。後續具體談判中,漢使說漢語是體現大漢地位,不可能去用蠻夷之語談大事正事。
以後應該讓說希臘語和拉丁文的國家,為了跟大漢打交道而多學漢語。
阿爾達班五世謙遜地降階跟楊修交談,還吩咐設宴款待。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