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
 ;。。。 ; ;
第四十八回 緣城破乞恩准降 悼親亡奏主陰封
詩曰:
兩郡華邦屬宋君,三年爭戰伏開恩。
於今寇敵從無警,歸馬牧牛頌聖人。
卻說餘兆當時飛遁不得,已被金錠敕五雷神轟震死於陣中,燒成灰燼,原形燒現,腥臭異常。當時劉金錠知餘兆死於陣中,即將五雷陣散去,請雷神還天,單損老兵卒二十五人。又慮著唐王李煜風聞,逃走往別關,不知伏有雄兵猛將否?又要費動干戈,合議連夜進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即刻回城,盡起三軍眾將調齊,執持火把燈球,飛至清流關外。各大兵駕起雲梯,五陽將奮勇先登,扒城越險而入。殺卻守城兵將,大開關門。宋師大隊擁進,直殺入帥堂。四下覓尋唐主,一至內室中,唐主仍與妃嬪等數人圍爐下酒,猶不知城外宋兵殺入。當時君保弟兄人見,喝令軍兵執而縛之。一後四妃、左右嬪妃一概下跪乞命受降,劉金錠準之皆免執。封宮門,不許一兵一卒入亂,如違按軍法處置,肅嚴軍令,誰敢不遵?是夜將李煜縛解回壽州城,天色光亮,將煜獻於宋太祖駕前,太祖赦其罪,命左右解其縛綁。李煜謝恩感激,不覺泣下拜命。自陳翻悔,誤聽左道並眾武將唆言,自後改過自新,世守臣節,罔敢異萌邪念,悔陳一番。太祖初時責罰多,後見煜泣涕奏陳之誠,悔過之語,遂準之。又進封他為順南王,仍命他鎮守金陵一帶地方。自此東南太平無他事。至宋仁宗時,翰林學士歐陽修作《有美堂記》曰:
金陵錢塘二邦,皆憯富於亂邦,及聖宋受命,真人出而四海為一,金陵獨以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悽愴。
廬陵數語,正指宋太祖三下南唐,擒李煜時事。太祖自計被困於壽州三年有餘,始成功於一夕,自然喜之不勝。又念及南征將士三年於外,各宜回家拜見雙親,下撫妻子,少息征塵之勞苦。是太祖深知將兵之心也。今喜得:
止戈下斧歸全統,牧馬放牛祝萬年。
當時苗軍師只見聖上要急於班師,又請主上先出靖民榜以安反側,並且設立官員守土,以防不虞,乃可撤兵而回。太祖準旨,即命軍師秉筆,倚馬成篇,雄才略曰:
兩日不併麗,兩帝不併立。王者入一統,弘九有,非從以拓宇開疆,為默武計也。蓋以天生烝民,無主則亂,主多亦亂,故天經地義,理有大歸。自殘唐失政以來,奸雄割據,所在風起,民生其間者,爭地則殺人盈野,爭城則殺人盈濠,無他,各為其主也。朕起自布衣,為周室輔臣,恤然念五代分爭,今日則彼勝此敗,明日則彼敗此勝。究之肝腦塗地,中原膏潤萬草者,民耳。勢必使天下定一德,然後可以放牛歸馬,使民不見鋒鏑之憂。所以朕自黃袍加身,蓋欲使臣民日奉正朔,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無有彼疆此界,以日事紛爭。故朕自承世宗遺詔以來,十八年戎馬倥傯,不敢少愛其身,誠者皆為此耳。尚賴皇天眷佑之誠,大兵所到,功成宇宙,絕無梗化。不料李煜偽稱唐代宗蕃,除州割據。惟朕一旦有事於西陲,是以未遑爰整大師。後又聞其招集妖徒,魚肉蒼生,驅民為悵,朕復不惜九重之尊,大興天討。幸邪不勝正,妖隨無常,加以將帥用命,士卒一心,用是偽唐君臣相尋知罪。三年困苦,始獲仁臣。朕非有所欲,實欲掃平梟虜,使百姓無復進戰退戮,從此賣刀買牛也。固負者皆已服刑,至於誠意歸降,忠心來附,不論軍民人等悉赦。即或舊屬偽官與煜親誼,倘知革命革心,亦概置不究。務宜歸告其長,而父兄奔走偕來,同享太平。威諭示知,毋違旨命。
此綸旨一出,果然人心安然。並無前來與舊主報仇者,此是善於調停靖亂之雄才者。宋太祖依議處之甚善,又可以令李煜死心不敢復萌邪念。
當日又有女將蕭引鳳與鬱生香、自破卻清流關以來,絕不見父親在戎伍一走,並且音信全無,即暗驚駭。後風聞被李煜執殺了,並同艾銀屏三人各跑回家中尋覓。但見家門冷落,庭牖蓁蕪,駭極大呼,無一人出應,入內人影皆稀。潛然下淚,始意歸宋後雙親必被李煜所害,不禁哭暈倒地。諸女從侍人扶起急救、數次乃蘇。只得含淚遍訪。後遇舊日家人子,被害時逃出者,細細說明三人父母,果是為女過刀而亡,不得已回至壽州。合議重賞尋拾得各父母骨骸者,依此重賞。有三婿聞知,且以奏聞。太祖又念著三女戰功,彼父母皆因女歸宋受害,太祖嘆息,途命人書下賞格數百份、分投四處遍貼。倘有指尋出蕭、鬱、艾三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