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這碼子事,仗著藝高人膽大,書一本主動請纓,要接這件燙手的活。
大學士們正愁得沒路,不知這次又輪到誰的手被砍,一見有人出頭,忙不迭答應,成不成再說,至少可以讓自己的手多留幾天。
沒曾想書一本果真出手不凡,一篇文章呈上去,聖心大喜,龍顏大悅,下旨頒行天下,並擢升執筆者書一本。
翰林院眾學士捧讀書一本大作,心裡懊悔得不行。書一本寫的介紹皇上生平行狀的文章,並無多少出奇之處,無非是詞藻華麗,堂皇大觀,將放牧傭耕,流離出家之事寫得委婉浪漫,似虛而實,氣勢非凡而已。
這等文章翰林院眾學士人人都可一揮而就倚馬可待,誰知這次讓籍籍無名的小監生書一本得成大名。眾學士後悔無及,直罵自己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錯過了這麼好的升官機會,只好做虛心受教狀認真學習書一本大作。
小監生書一本從此聖眷優渥,一舉名動天下,從此走向升官發財。
直到皇上身邊的文人都認真領悟學會了書一本的寫作藝術,寫出來的文章讓皇上點頭認可,皇上才將書一本放了外任,派到北方重鎮東昌府任職。
書一本書大人文章寫得好,能得洪武大帝歡心,做地方官照樣做得呼呼叫。東昌府知府任滿將遷,當地百姓寫萬民狀,派代表赴闕上書,跪求皇上開恩讓書知府留任。洪武大帝大喜,視之為廉臣能吏,愛民好官,加官進爵,特許留任東昌府,閤府歡慶。
書大人深得東昌府百姓民心的秘訣在於少收火耗。大明朝慣例,將正稅正賦摺合成銀兩上繳入府庫,地方官府在國課上加上幾成火耗攤到百姓頭上徵收,火耗是地方官史發財賺錢的捷徑。
每至夏秋兩季稅賦徵收期,書大人必先悄悄派出精幹細作,到周邊各府打聽訊息,揮聽各府加收火耗幾分。
一般慣例是加收火耗四分,也有多至五六分的。打聽明白,書大人立馬派人至各縣張貼文告,曉諭境內百姓,加收火耗三分*,遇上知府大人心情特別好,甚至低到三分六七。
東昌府百姓一打聽一瞭解,明白自己比周邊府縣百姓要少交些銀錢,哪怕是少交幾文十幾文,百姓們也都深感知府人大的慈悲心腸,愛民情懷。
與周邊百姓這麼一比較,幸福感優越感大增,覺得自己離天堂很近很近,自是對仁愛的書大人感激涕零,於是交稅納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窮哥們砸鍋賣鐵,勒緊褲腰帶也要按期交齊稅賦。
每當鄰邊各府縣大人們親自領著三班衙役忙得焦頭爛額,凶神惡煞般闖村進戶,拆房揭瓦,逼稅催糧之時,東昌府書大人已施施然喝酒賞菊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七十、知府大人書一本
【作客江湖按語:官屬管,是管人的人,小書中第二個官人出場,他是知府大人書一本,書大人更比陸總捕頭有靈性有特色,更值得一讀,請欣賞,請投票收藏!】
七十、知府大人書一本
各府各縣催逼稅賦的時節,也是御史臺最忙碌的時候。都察院十三道御史分掌十三道官吏監察。
一方面這時候官民勢同水火,暴力抗稅抗賦時有發生,逃稅逃賦歷年遞增,官吏們為發財致富著急上火,奮不顧身日夜奔忙,於是暴吏酷吏虐民之吏層出不窮,越來越多。御史們職責所在,自然要交章指斥,大加鞭撻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收稅賦火耗是地方官吏日進斗金的時節,是最主要的財富途道。這樣關鍵的時刻,御史們不敲打敲打提醒提醒地方官吏,說不定會被地方官吏置之腦後,那就無法從中分一杯羹,不能與他們共同富裕了,這樣的事御史大人們是不會甘休的。
皇上的龍書桌上堆滿了各式奏章,御史們筆鋒四轉,文字激揚,直讀得洪武大帝老眼昏花。
可是,這些奏章很少牽扯到東昌知府書一本,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其實,東昌府的帳房師爺清楚得很,名義上減收了些些火耗,但逃稅漏賦的少之又少,暴力相抗的幾年難遇,尤其是官府徵收稅賦相當順利,下發的補貼與回扣不多,徵收成本大為降低,這樣一加一減,知府大人手裡的錢比別的府衙多許多。東昌府每年最遲開徵,最早完成稅銀上解戶部。
書大人信奉一花獨放不是春的原則,四處孝敬,八方進貢,有關人等皆能享受到好處,所以朝廷內外,一致誇稱。
讓書一本名動天下的,降了他的文才能幹之外,還有他的養氣之道。
大明朝名士顯貴流行寫自傳,幾年前書大人不能免俗親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