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部分(第3/4 頁)
點諸位記住,不可加害大宋皇室之人,哪怕他們有什麼異動,諸位愛卿擔心大宋皇室之人造反,這大可不必,朕料定他們沒有那樣的本事,更沒有那等的能力,若是他們造反,予以適當的懲戒即可。”
“不要說大宋皇室之人,就算是忽必烈等人,朕都是能夠容忍的,若是沒有這等的氣度,朕怎麼可能與諸位愛卿一道成就大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明朝廷要統一天下,就要有非凡的氣度,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能夠做到這一點,朕難道做不到嗎。”
“朕最後提醒諸位愛卿,要敬重史,更是要敬畏史。”
六月初一,大宋皇室之人開始了搬遷,從開封府城到潼川所轄瀘州府城,千餘里地,恐怕謝太后等人需要數月才可能抵達。
這個時候,吳邵剛已經開始為山東之戰做準備,來不及關心大宋皇室之人搬遷的事宜,這一切具體的事宜,都是李庭芝出面來安排的。
謝太后等人離開京城之後,李庭芝專門稟報了此事,吳邵剛沒有放在心上,他很清楚,這一輩子恐怕都見不著謝太后以及大宋皇室之人了。(未完待續。。)
第五百章 終極一戰(1)
六月初四,一切準備事宜都到位了,翌日一大早,吳邵剛就會領著大軍前往沂州而去。
也就在這個時候,樞密院轄下的情報署送來重要的情報:大元朝廷皇上忽必烈御駕親征,將指揮在山東的作戰。
這個訊息,猶如一聲驚雷,在李庭芝等人之中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這個時候,李庭芝等人才感覺到,原來皇上御駕親征,的確是有道理的,山東之戰太過於重要了,若是不能夠小心的應對,怕是不一定能夠取得作戰的最終勝利,由此李庭芝等人也得出了結論,山東之戰對於大元朝廷和忽必烈來說,是生死攸關之戰,這一戰蒙軍若是失敗了,那就難以在中原立足,恐怕要被迫撤離。
李庭芝等人內心的想法很是複雜,他們感覺到高興,同樣感覺到忐忑。
吳邵剛的想法卻不一樣,他首先想到的是蒙軍部署在山東濟南府一帶的兵力,恐怕不止二十萬人,數目應該是更多,要知道忽必烈自從繼承蒙古大汗之職位後,就沒有領兵作戰,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了近十五年的時間,現如今忽必烈御駕親征,按照正常的預計,其所統領的兵力至少有三十萬人以上,且其中的蒙古鐵騎兵力不少,戰鬥力也是不一般的。
姚樞與史天澤等人提供的情報,大元朝廷所能夠調動的蒙軍,總兵力尚在四十萬到四十五人之間,這裡面蒙古鐵騎的總兵力接近二十五萬人,蒙軍駐紮的情況很明晰,近一萬的蒙古鐵騎,以及四萬的新附軍駐紮在漠北草原一帶,預防漠北草原出現鉅變,其餘兵力分別駐紮在燕京、河北、山東以及大名府一帶,而蒙古鐵騎的主力,則多半駐紮在燕京一帶。
明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擴充,總兵力已經接近五十萬人,但後來招募進來的軍士,戰鬥力明顯是不行的,也就說能夠開拔到山東作戰的大軍,還是在三十萬人左右。
總兵力方面,明軍第一次在數量上面超越了蒙軍,但吳邵剛是不相信這等情況的。
吳邵剛有自身的分析,而且他認為這種分析,應該是正確的。
所謂蒙古鐵騎二十五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勉強可信,但這裡面有誇大的部分,真正有戰鬥力的蒙古鐵騎,應該不足二十五萬人,頂多就是二十萬人,畢竟這些年蒙軍與明軍反覆作戰,其蒙古鐵騎的損失也是不小的,而且蒙古鐵騎數量的增加,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驍勇的蒙古鐵騎,是需要多年作戰才能夠錘鍊出來的。
除開二十萬左右的蒙古鐵騎,其餘基本就是新附軍了,姚樞與史天澤認為蒙軍之中的新附軍,數目不超過二十萬人,這個數字吳邵剛無論如何都是不會相信的。
吳邵剛認為,蒙軍的總兵力應該接近六十萬人,其中蒙古鐵騎二十萬人左右,新附軍四十萬人左右,只不過現如今的新附軍,戰鬥力恐怕一般,遠不能夠與蒙古鐵騎比擬的。
之前得到的情報,山東境內蒙古鐵騎的總人數在十萬人左右,但那個時候統帥是蒙古親王合丹,這一次蒙軍的統帥是忽必烈,那蒙古鐵騎就不可能留下那麼多的兵力在大都了。
也就是說,駐紮在山東的蒙軍,蒙古鐵騎的力量得到了加強。
按照吳邵剛的預計,進入山東的蒙古鐵騎,總兵力應該在十五萬人左右。
至於說新附軍的總兵力,不會少於二十萬人,雖說新附軍的戰鬥力一般,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