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2/4 頁)
必須依靠官道,有些地方層層疊疊的大山,根本不可能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選擇。
故而合州御前諸軍選擇在黃牛堡設伏,那是最為穩妥的。
從斥候偵查的情報之中,吳邵剛等人已經得知,張柔率領的新附軍總人數不過萬人左右,以三萬合州御前諸軍的將士圍殲一萬新附軍,不管是從兵力的配置,以及戰鬥力方面來說,這樣的安排看起來有些小題大做,不過吳邵剛堅持這樣做,而且這一次他的目的,就是全殲張柔麾下的蒙軍。
蔡思偉率領大軍全數從利州出發的時候,吳邵剛、郝經以及曹文剛一行,也朝著鳳州州城而去。
曹文剛第一次參加作戰,儘管是在後方籌謀。
出發的時候,曹文剛略顯緊張。
郝經本來想著舒緩曹文剛的情緒,卻被吳邵剛制止了,遲早都是要經歷這一關的,而且在吳邵剛的安排部署裡面,曹文剛是要擔負重任的,有些事情必須要適應。
就在吳邵剛一行抵達鳳州州城的時候,斥候的情報跟隨抵達。
蔡思偉率領的三萬大軍,已經在黃牛堡部署完畢,而張柔麾下的大軍,才剛剛進入到鳳州的境內。
就連吳邵剛都有些不明白了,能征善戰的張柔,為什麼行軍速度如此之慢,若是先前不想進攻,大可以躲在寶雞不出來,可既然開始了征伐,那就必須行動迅速。
吳邵剛的確是睿智,可他也不能夠完全分析到張柔的心思。
忽必烈的兩道敕書,帶給張柔的有巨大的壓力,但也有內心的反抗。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次離開開平城,張柔想到的很多,不少的事情他也算是徹底想明白了。
張柔本是金國的大將,投奔蒙古朝廷有些年了,剛開始是得到了忽必烈信任和重用的,張柔也是盡心竭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忽必烈對朝中漢人大臣的猜忌之心越來越重,張柔也是難以獨善其身的。
朝中的漢人大臣,能力都是很不錯的,包括被斬殺的王文統,他們署理政務的能力,遠遠強於那些蒙古人,甚至強於色目人,儘管這些漢人大臣也有不少的缺點,在爭權奪利方面做的很是過分,包括張柔自身,當初也一直想著能夠出任成都府路軍馬經略使,但漢人大臣做事情是盡心竭力的,是為著蒙古朝廷想的。
張文謙、劉秉忠等人,提出來的諸多意見建議,讓蒙古朝廷愈發的強盛,不管是按照大宋朝廷的佈局來規劃蒙古朝廷,還是在規範官吏俸祿方面,甚至就是遷都這等重大的事情上面,都是漢人大臣提出的建議,被忽必烈採納了。
投奔蒙古朝廷這麼多年以來,張柔親眼看見了這些變化。
在剿滅阿不裡哥叛亂方面,漢人大臣同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初王文統罪不至死,可惜忽必烈完全無視王文統做出的貢獻,毫不猶豫的斬殺。
阿不裡哥造反這麼多年,給蒙古朝廷造成了巨大的動盪,以及難以估量的損失,可忽必烈絕不會殺死阿不裡哥。
由此可見,朝中的漢人大臣,不管是做出了多少的貢獻,一旦其做法違背了忽必烈的意願,必定會遭遇到拋棄和斬殺。
蒙古朝廷是蒙古人的朝廷,不是漢人的朝廷,包括那些色目人,所作所為一旦違背了忽必烈的意願,同樣會遭遇到無情的懲戒。
這就是張柔的切身感受。
在這種感受的支配之下,張柔變得厭戰,不願意展開進攻,就算是有忽必烈兩道敕書的命令,可是在行軍的時候,依舊是拖拖踏踏。
副帥張庭瑞倒是積極,率領前軍快速的行軍,可他們距離中軍不能夠太遠,畢竟他們只有兩千人,兵力太少,脫離中軍有著巨大的危險。
所以張庭瑞也只好壓慢行軍的節奏。
這就讓斥候有了足夠的時間稟報一切,也讓蔡思偉能夠從容的在黃牛堡部署。
袁世春和杜小七詳細的稟報,讓吳邵剛的臉上露出愜意的笑容。
很多的猜想得到了證實,以前很多模糊的東西,逐漸變得清晰起來了。
吳邵剛看到了一個新大陸,也許以前他曾經注意過,但沒有特別關注過,現如今關注到了,若是順著這個思路下去,恐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削弱蒙古朝廷的力量。
僅僅憑著蒙古鐵騎,忽必烈是無法真正的統一天下的,馬背上可以打天下,可馬背上絕不能夠治理天下,忽必烈此人能力非同一般,能夠應對任何複雜的局勢,可忽必烈精力有限,偌大的天下,他管不過來,他需要很多的幫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