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第1/4 頁)
商議的過程之中,張文謙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他認為忽必烈和蒙古朝廷,已經開始明白孰輕孰重,漠北草原與中原和南方比較起來,畢竟不是那麼重要了,忽必烈雖然是蒙古人,可其眼光已經放眼天下,不會侷限在漠北草原,一旦佔據了中原和南方,統一了天下,回過頭來應對漠北草原的鉅變,就有了足夠的實力和信心,否則不僅不能夠剿滅漠北的叛亂,還可能導致南方的局勢也出現巨大的變化。
張文謙的分析,得到了眾人的贊同。
吳邵剛也同意張文謙的分析,忽必烈畢竟不是一般人,能夠審時度勢,能夠做出重要的決定,儘管說這個決定對於大宋朝廷和四川方面都是不利的。
蒙古朝廷的情況變化了,四川方面自然也是要變化的。
合州御前諸軍和鼎坤軍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馬上就要出征了,此時此刻未必不是最好的計劃,儘管說忽必烈和蒙古草原預設了漠北草原的鉅變,不再派遣大軍征伐,但漠北草原的海都等人,未必甘心,一旦中原出現異變,則海都等人很有可能派遣大軍征伐,試圖更大範圍的擴充領土,而不是侷限在漠北草原。
忽必烈和蒙古朝廷的確很是強大,可是也禁不住多方的進攻。
最有可能出現的局面,就是忽必烈和蒙古朝廷必須要三面作戰,其一是襄陽之戰,其二就是中原之戰,其三就是漠北之戰,真正的處於如此的局面之下,忽必烈就算是神仙,也是難以應對的。
這就是四川方面的機會,也是吳邵剛最佳的機會。
出兵刻不容緩,必須在短時間之內,趁著蒙古大軍尚未拿下襄陽府城的時候,佔據中原更多的地方,壯大自身實力。(未完待續。)
第三百八十七章 策略變化
佟衛華已經成為大都方面情報網的最高負責人,掌管整個的情報網路,經歷了太多的事情之後,他做事情也更加的謹慎,除非是重大的事宜,一般情況之下不會親自出面。
鹹淳五年底的時候,佟衛華手中就有了張文謙的信函,六年初的時候,劉秉忠、竇默、許衡以及張柔等人的信函也相繼送到了大都,可佟衛華一直都沒有什麼動作,而能夠蒐集到的大都方面的情報,也少了很多。
只有呆在大都,才能夠明白局勢的危險,佟衛華已經察覺到了,蒙古朝廷對大都都城的管理已經變得很是嚴格,特別是對於都城裡面的漢人,更是嚴加管控,這說明蒙古朝廷警覺到了,或許張文謙等人的叛逃,在大都城內得到了支援。
如此情況之下,佟衛華當然是以自保為主。
機會來自於姚樞到酒樓來吃飯。
姚樞曾經是忽必烈最為信任的漢人大臣之一,為確定蒙古朝廷的禮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度被任命為中書右丞,可惜當時中書省的權力在中書左丞阿合馬的手裡,後來阿合馬成為了蒙古朝廷的丞相,姚樞卻被任命為有職無權的同議中書省事,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
忽必烈繼任大汗以來,蒙古大軍時時刻刻都處於征伐之中,籌集大軍的糧草就成為了最為主要的任務,當年忽必烈信任的王文統,以及後來的阿合馬,在斂財方面都是高手,他們幫助忽必烈和蒙古朝廷徵收了大量的賦稅,保證了大軍的開銷,故而得到了忽必烈更大的信任,可惜姚樞卻反其道而行之。
姚樞是側重於治國之道,要求減輕百姓的賦稅,還民以安寧,這個主張,與阿合馬等人的做法背道而馳,也不符合忽必烈與蒙古朝廷的利益,自然是要遭受到排擠的,可惜姚樞不懂得變通,一味的強調自身的認識,由此遭遇到忽必烈的疏遠和排斥,順理成章了。
蒙古朝廷之中的諸多重要的漢人大臣,相繼歸順大宋朝廷之後,姚樞的日子更加的難過,平日裡幾乎見不到忽必烈,也沒有什麼實際的事情可做,可悶之心可想而知。
不過姚樞一直都沒有歸順大宋朝廷的想法,對於劉秉忠和張文謙等人的選擇,他不置可否,不予評論,但自身還是很注意。
用自我麻醉的態度來形容姚樞,是很合適的,儘管姚樞對於張文謙等人不置可否,但他這種不表明態度的行為,其實就暴露了內心最為隱秘的想法。
大都的酒樓不少,但很多的酒樓都是蒙古權貴以及色目人喜歡去的地方,這些地方姚樞基本是不涉足的,大部分的時間裡面,姚樞都是在家中吃飯。
佟衛華的酒樓,不是京城最為豪華的酒樓,不過這裡吃飯的絕大部分都是漢人,也有少量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幾乎看不見蒙古人和色目人,恐怕正是這個原因,姚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