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第3/4 頁)
包圍了整個的開封府城。(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章 沒那麼高尚
伯顏終於在開封府城被宋軍包圍前一個時辰,接到了皇上的聖旨。
聖旨顯露出來了皇上的怒氣,質詢大宋雲川節度使吳邵剛為什麼不遵循商談的協議,突然對開封府城發動了進攻,要求伯顏拼盡全力固守開封府城,朝廷即將派遣大軍馳援。
看完皇上的聖旨,伯顏的臉上沒有絲毫的血色,他知道自己完了,怕是沒有機會回到大都去了,當軍士前來稟報,宋軍已經抵近且包圍了開封府城訊息的時候,伯顏突然變得無所謂了,既然知道最壞的結局了,不妨面對。
就在伯顏收到皇上聖旨的同時,吳邵剛也得到了忽必烈寫來的親筆信。
信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用蒙文寫成的,下面則是譯為漢語的內容。
大元王朝的聖旨,一般都是以蒙文寫成的,這是忽必烈的習慣,也是沿襲下來的規矩,只不過頗為漢化的忽必烈,附加了漢文的翻譯內容。
送來信函的大元朝廷使者,稟明信函是皇上親筆所寫,吳邵剛權且相信。
信函的內容,從頭至尾幾乎都是斥責,斥責吳邵剛為什麼背信棄義,為什麼突然發動了進攻,為什麼不遵守雙方的協議等等,信函的最後,是要求吳邵剛撤兵,雙方繼續遵循簽署的協議。
吳邵剛看著信函,只是冷笑著搖頭,看完之後,他將信函遞給了郝經與張文謙。
張文謙在看過信函之後,確定其中的蒙文就是忽必烈親自寫的,只是筆鋒有些張狂,顯露寫下這些內容的時候,忽必烈內心一定是不平靜的。
大軍已經包圍了開封府城,準備進攻了。
諸多將士高漲計程車氣,出乎了吳邵剛的預料,儘管一路行軍和作戰,可包圍開封府城的將士,看不見絲毫的疲憊。
開封府城意味著什麼,吳邵剛當然是知曉的,不過從地理位置來分析,他不認為開封府城是最好的都城,之後千年的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吳邵剛理想的都城,依舊是大都,也就是忽必烈選定的地方,也是千年之後的都城。
這是一種習慣,地理位置和優勢有一部分的原因,更多的則是來自於對於史的尊重,來自於吳邵剛已經形成的固定的認識。
從這個方面來說,吳邵剛對於開封府城沒有特殊的感情,只是從戰略的角度出發,他必須要步步推進,首先攪亂和佔據大半個中原,接著才會圖謀南方的。
吳邵剛不接受割據的政權,譬如說南宋,當年與金國、蒙古朝廷同時並存,將整個的中華大地,分割為很多塊,他需要的是一個統一的天下。
可吳邵剛也清楚,麾下的諸多大人,以及所有的將士,對於開封府城是有著特殊感受的,百餘年的時間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夢想著能夠收復開封府城,這是一種象徵,是漢人開始復興的象徵。
所以吳邵剛不會忽略攻陷開封府城的戰鬥。
進攻開封這樣的府城,肯定是需要鼎坤炮發揮威力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城池肯定會遭遇到一定程度的毀壞,只能夠是戰後來修復。
故而鼎坤軍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吳邵剛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轟炸城內,炮彈悉數對準城牆。
這個要求,絕大部分都是接受的,畢竟將來治理這些地方,依靠的也就是節度使衙門,若是毀壞太多了,還是需要節度使掏出銀子來。
“大人,城內的蒙軍派遣使者來了。”
吳邵剛看著袁世春,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都這個時候了,伯顏還派遣什麼使者,難道以為簡單的說幾句話,就可以讓數萬的大軍退卻,不進攻開封府城了。
吳邵剛本不想見使者,讓蔡思偉去應付的,不過略微思索了一下,還是決定見一見這個使者,至少弄清楚伯顏派遣使者前來的所有目的。
使者是一名漢人,自稱是開封府城的知府。
使者的態度很是恭謙,手持伯顏的親筆信。
吳邵剛粗略的看了看伯顏的親筆信,是用漢文寫成的,大概意思與忽必烈信函的內容一樣,也是訓斥吳邵剛不遵守協定,雙方已經達成協議的情況之下,突然進攻開封府城,如此的做法必定會失信於天下人。
看完伯顏的信函,吳邵剛哈哈大笑了。
“你回去告訴伯顏,一天的時間,我就要攻陷開封府城,到時候讓他和我面對面說說協議的事宜,真的是黃毛小兒,不知道協議本就是權宜之計,都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