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1/4 頁)
南宋之時,李綱再度被啟用,還短暫拜了相位,官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更是力主抗金,七十七天之後,便被當時那些被金人嚇破膽的文人擠下了相位,在杭州管理道觀洞霄宮。
李綱從來都是膽氣十足,有言:一切罷和議。便是不跟金人談判,就是要與金人死磕到底。更是整頓軍備要與金人作戰。雖然最終沒有得到認同,七十七天就下野,卻是也看出李綱一身是膽。
“相公,不知有多少年沒有人說過收復燕雲這句話了,如今又有人提起,當真是蒼天有眼。”李綱似乎有些感觸,也未多想其他,只想著這收復故土的事情重新擺上了檯面,已然就是極為激動人心的事情。
鄭智聽得李綱這麼一句話,點了點頭,事情也就沒有多說的必要,只是囑咐李綱不得外傳,隨即又把眾人喚了進來,落座吃酒。
李綱更是興致大起,連連喝了十幾杯,搖頭晃腦之間,開口與鄭智道:“《青玉案》鄭相公,我來與你歌一曲。”
鄭智一聽李綱要作詞,舉起酒杯便飲,飲完說道:“伯紀請!”
“古來夷狄難馴,射飛擇肉天驕子。唐家建國,北邊雄盛,無如頡利。萬馬崩騰,早旗氈帳,遠臨清渭。向郊原馳突,憑陵倉卒,知戰守、難為計。
須信君王神武。覘虜營、只從七騎。長弓大箭,據鞍詰問,單于非義。戈甲鮮明,旌麾光彩,六軍隨至。悵敵情震駭,魚循鼠伏,請堅盟誓。”
李綱揮舞手臂,左右來回,更有酒後激情,便是一曲《水龍吟》,盛唐風月,在李綱看來,這大宋朝似乎也可以望其項背。
沒有看到文字,只聽李綱口中吟唱豪邁,鄭智聽得似懂非懂,卻是聽得話裡行間,萬馬崩騰,戰虜營,長弓大箭,六軍隨至。也知李綱在說軍伍戰陣。
一曲而罷,李綱持杯來敬,鄭智也起身對飲,心中也是佩服,文人作詞,便是如此有感而發,信手拈來。
“伯紀可從軍否?”鄭智也是藉著酒意去問,大宋朝問文人從軍,自然是可笑的事情。
“有何不敢,提三尺刀鋒,踏虜萬里不歸!”李綱當真也是有些喝醉了,亦或是聽得鄭智與魯達等人軍陣上的故事,也受了許多感染。酒意之間,卻是也要提三尺刀鋒了,與這李綱最近學騎馬,極為相合。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宋前後三百年出頭,文人骨氣,不出李綱、文天祥之輩。
中國的英雄,大多數都帶有悲劇色彩。
鄭智看著已然喝醉的李綱,趴在桌子上,口中還有呢喃。鄭智對於李綱的看重,就在那一句:一切罷和議。
剛剛卻是還知道,李綱在國子監進學的時候,監生第一名!
李綱是那不折不扣的文人,文人中頂尖的人物。也貫徹了古往今來詩書經典之中忠義的精髓。
第二日大早,鄭智啟程往清池,李綱座下健馬相送。
鄭智頻頻回頭去看李綱,不時加快一些馬速,李綱都能跟上,鄭智心中也有幾分驚訝,李綱當真與這個世界所有的讀書人都不一樣。便是與周克文也有不一樣。
周克文算是讀書人中的君子,父親出考題,周克文便避嫌不考,寧願再等三年,有宋一朝,科舉本是一年一考,隨後一年兩年都有,到得英宗之後,便定妥下來三年一考。大宋到了如今,早已經是關係人情的社會,還能做到這個份上,周克文已然就得是君子清流。
李綱在鄭智心中,則是進步青年。如今李綱認識了鄭智,能進步到什麼地步,也看鄭智如何引導。
“伯紀,你這騎術不差啊,這般速度你都跟得上!”鄭智慢慢停下馬步,回頭與李綱說道,自然也是誇獎。大宋文人,李綱已然就是一個異類。異到以後會招所有文人集團的排擠。
“哈哈。。。這党項馬著實純良,習練起來也順手,再過得些時日,必然能隨諸位任意馳騁。”李綱顯然也知道鄭智還是在照顧自己,沒有真的縱馬狂奔。
鄭智勒轉馬頭,與李綱說道:“伯紀,你也是公務繁忙,今日便送到此處,來日清池再聚,臨別再送你一份禮物。”
李綱聽言自然欣喜,卻是也有些疑惑,左右看了看也沒有發現鄭智帶了什麼東西,問道:“相公,什麼好東西?”
鄭智看得李綱如此不客氣,哈哈一笑,轉頭從馬背之上拿出一物遞了過去,說道:“這把弩,跟了我三年,能射百步,精準非常,皮甲輕鬆洞穿,幾十步外鐵甲也能射破,今日送與你,來日戰場同走一遭如何?”
李綱伸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