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善後工作,劉伯溫捎來一封信,說:
“近觀天象,恐於近日有禍事發生。故六七月間舉兵用事,不宜先動,當候土木順行,金星出現方可。盼主公事事小心,作福保吉。”
朱元璋已視劉伯溫為神人,這幾句話雖高深莫測,他卻十分相信。在此期間,事事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唯恐有不吉不利的禍事發生。
誰知是禍躲不脫,禍事還是出來了。
這一天,朱元璋受中書省平章邵榮之邀,至三山門外邵榮的兵營中去閱兵。
朱元璋歷來重視練兵,他說:
“兵不貴多而貴精。多而不精,徒累行陣。”
他常令將帥親領士兵進行訓練,並親自進行檢閱,加以督促指導。
這次邵榮請他去閱兵,他欣然上道。
剛出城門,“呼啦啦”平地捲起一陣狂風,將身邊一位親兵手中的繡龍大旗捲上了天空。
朱元璋見狀十分惱怒,剛要發火,猛地想起劉伯溫的信,立即沉思開來。
經歷了兩次叛亂和劉伯溫的飛書警告,朱元璋的每根毛髮都豎了起來,稍有風吹草動,就將它與禍亂相聯絡。
風捲繡龍旗到底是意味著什麼呢?朱元璋解析不出,但覺其中總有不祥。
他是個處事十分果斷的人,既覺事有不祥,便馬上命令打道回府,閱兵場不去了。
走進三山門,他突然意識到了什麼,立即派兩個親兵到邵榮兵營中去傳令:今天不去閱兵,何時再去,等待通知。暗中,他叫他們去打探動靜。
那兩個親兵改由兵營後門進去,發現在幾座帳篷裡埋伏有帶刀甲士。
他們飛馬馳進校場,給邵榮轉達了朱元璋的話後,立即回府稟報。
朱元璋一聽親兵描述所見伏兵的情景,臉陰沉得如同帶雨的雲。
他意識到這是想行刺他。但他想不出邵榮謀害他的理由,他自認對邵榮恩重於山。
邵榮是他濠州起事的舊人,勇敢善戰,文武雙全,極富謀略,很得朱元璋的喜愛。
這麼多年來,他隨朱元璋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與徐達、常遇春齊名,人稱“三傑”,其地位更在那二人之上,為朱元璋手下第一將。
他為何要鋌而走險,謀害自己?是自己幾次駁回他的提議嗎?那也不至於仇恨到如此地步。
是賞賜少了嗎?他已經是行中書省平章,位於徐達、常遇春之上。
那麼,是什麼原因呢?
朱元璋在廳堂內踱來踱去,百思不得其解,而他卻非求個透徹瞭解不可,否則有性命之虞。
突然,侍衛來報,元帥宋國興有急事求見。
朱元璋馬上覺得事有蹊蹺,立即作了佈置。
“傳宋國興!”“傳宋國興!”
一陣陣森嚴的吆喝聲從大廳傳遞到大門外,宋國興聽得毛髮悚然。
一個帶刀侍衛來傳他進去。他戰戰兢兢地跟著往裡走,只見吳國公府內戒備森嚴,過道上,廊房下全站滿了手握刀柄,滿臉殺氣的親兵。
侍衛將他帶進大廳,只見朱元璋滿臉殺氣,全副戎裝站在虎案旁。一見宋國興,他“嘩啦”一聲拔出寶劍,指著其鼻尖厲聲喝道:
“宋國興,你知罪嗎?”
宋國興只覺雙膝一軟,“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主上,小的知罪,罪該萬死!”
“快快把今日之事如實交代,可饒你一死。”
“是、是……”
宋國興連連叩頭,趕緊把事情全盤托出。
原來邵榮自恃功大,文武雙全,故在朱元璋議事時隨便放言,幾次被駁,丟了面子,心中十分不滿。這次到處州平叛,他見只要有作亂犯上的膽氣,哪怕是跳樑小醜也能鬧得天翻地覆,名揚世界。
常年的刀槍交加,浴血廝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顆心早已磨得冷酷無情。除開利害,除開權勢,除開享樂,他已沒有了其他的價值原則。同是濠州的一個窮小子,為什麼你就能騎在我頭上?為什麼我就不能取而代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高度的警覺使他逃脫一死(2)
由驕傲自大,目空一切,到心存不滿,邵榮就打算謀反了。
他曾口出怨言,被一些部將聽見,卻無人附和。他怕這些人去告發自己,便與中書參政趙繼祖、元帥宋國興密謀造反,趁朱元璋閱兵之機將他刺死。
宋國興膽子小,見今日朱元璋沒來閱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