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2/4 頁)
吩咐蕭邑去找吳桐,她才不會坐在一旁看著趙翎,讓吳桐來照應他的公子。
此時此刻的吳桐卻早就溜到城牆上看大軍進城了。
兩萬騎兵浩浩蕩蕩地進了鎮江城,寫著偌大一個“韓”字的旌旗迎風飄蕩,整個揚州城都沸騰起來。
……
京城。
早朝過後,所有官員臉上都是一副膽戰心驚的神情。
江浙平叛竟然鬧出了西夏人。
西夏人,那可是叛國通敵之罪,這頂大帽子會落在誰腦袋上?滿朝文武聽說這件事的時候,恨不得一個個都將腦袋縮排腔子。
皇帝進了書房,頓時將桌子上的奏摺掃落在地上。
劉景臣想要說話。
皇帝揮了揮手,“你不用說我也知道是因為什麼,他這個太子是不想做了。”
劉景臣垂下頭眼觀鼻鼻觀心,“皇上,您還是將太子爺叫來問問,太子爺倒不一定是那個意思,鎮江離京城這麼遠,太子爺吩咐下去的事,底下人不一定辦的好……尤其是太子爺在儲君這個位置上,一舉一動稍不留神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在鎮江是一個情況,到了杭州又是另一個說法,送到京裡來皇上面前不知道又差了多少,這件事上最受委屈的是韓將軍,如果是奸邪小人作怪那還好說,殺一兩個以儆效尤,可若是朝堂上有人故意為之,這可就是個大難題,朝廷要怎麼做才能平了江浙的民憤,讓韓將軍舒心呢?最重要的是,還得給太后一個交代。”
皇帝猶豫起來,這件事說小了,是奸邪小人作怪,說大了就有關皇嗣,除非他下定決心要廢太子,否則就不能大動干戈,“江浙這一仗,從夏天打到冬天,又是匪患又是流寇,還有西夏人,算起來足足一年半時間才算平復,就算我肯大事化小,太后也不會答應。”
皇上揮了揮手,“你先下去吧,容朕再想一想。”
劉景臣應了一聲,慢慢地退出大殿,剛走到大殿外,跪著的太子忽然撲過來保住了劉景臣的腳。
“劉相,您可要幫幫忙啊。”
劉景臣看向旁邊的內侍,內侍裝作沒有看到的樣子低頭看著白玉臺階。
“太子爺,”劉景臣道,“您是一心為朝廷操心,用人不當,才會弄成現在的樣子,這一年半您足不出戶為江浙祈福,您不說皇上怎麼知道呢?”既然犯了錯,就要有認錯的態度,受點皮肉之苦沒什麼,為的是儲君的位置能穩固。
太子豁然明白過來,一頭叩在白玉臺階上,“父皇,是兒臣錯了。”
通常這時候,皇上都會讓小黃門來低聲招呼他去內殿裡說話,可是今天內殿裡卻消無聲息。
好半天才有內侍過來道:“太子爺您別跪著了,皇上已經從後殿走了。”
“父皇,”太子眼淚要掉下來,“父皇不見兒臣,兒臣就跪在這裡再也不起來。”
內侍沒有辦法只好說了實話,“太子爺您聽我的,就算要跪也等到明天,今天皇上要見曾任泉州市舶司提舉的裴大人。”
太子聽了睜大眼睛,“就是那個前朝的文臣起家,後來改做武將,太祖時降了大齊,跟著太祖大敗契丹的那個裴家?”
內侍點點頭,“老奴沒有太子爺您這樣清楚。”說著就要轉身離開。
太子卻拉住了內侍,“裴家雖然後來又做了文官,到底是將門之後,現在家中是不是又有了可用之才,父皇才會召見他。”
說到這裡,內侍倒是知道一些,“裴家有沒有可用的後輩老奴是不知曉,但是……倒是有一位著實讓人頭疼,聽說前些日子還差點燒了翔雲樓,只是因為花娘發現裴四公子其實是個癱子。”
太子也是因為這些事才對裴家這樣清楚。
翔雲樓是什麼地方,就因為裴家四公子一句話,差點就燒了個乾淨。
裴家因此賠了一千兩銀子。
有了這樣的惹禍精,裴家也就別想著再有什麼建樹。
本想著掌握父皇的心思,結交可能會被父皇重用的大臣,現在看來也許只是因為裴家遠離了朝廷,父皇才他叫進宮說說話,解解悶,並沒有什麼要事。
太子渾渾噩噩地出了宮,轎子還沒有到太子府,就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
“怎麼回事?”太子撩開了簾子。
“是對面那條街,有人在追他家的公子,”管事看了一眼回來稟告,“就是那個胡作非為的裴四公子,裴家人要將他帶回族裡他不肯,僱了一輛馬車準備出京。”
太子一下子來了精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