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古漢陽最先講話了:“這首詩乃是唐朝的王昌齡所作,會不會與作者有關?”
“應該不會吧,天劍出世於八百年前,唐朝距離此時不過幾個朝代,相隔那麼久,應該不會有關聯吧?”吳堵心中也甚是懷疑。
“這可說不準,天劍是靈異之物,五爵是開啟它的關鍵,自然也具備這種特性,那什麼可能都會發生的。”黃湘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對啊,沒弄清楚之前還是不能妄下判斷的。”古悅插嘴道。
“我倒認為五爵的下落應該與作者無關。”憶廷斬釘截鐵的說道。
“為什麼?”唐若萱看到憶廷堅定的樣子甚是奇怪。
“你們看啊,這四句詩中每句話都暗藏有意,我猜想每句都是一個五爵的地址。”
“可這隻有四句,五爵卻有五個?”唐若萱仍是不解。
“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憶廷苦惱著說道。
“對了,十八年前血月神教血洗威遠鏢局,不是奪走了一塊五爵麼,那麼剩下四塊一定就藏在這四首詩裡面了。”古漢陽突然想到。
“沒錯,只要我們破解這四首詩,找到剩餘的五爵,再想辦法奪回血月神教手中的那塊。”吳堵說道。
“當務之急便是破解這四首詩,可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黃湘困惑著說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說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邊關,可這意味著什麼呢?”唐若萱說道。
“秦朝和漢朝兩者怎可相提並論,而且並無關聯啊?”古悅說道。
“不,它們之間是有聯絡的。”憶廷說道。
“怎麼說?”古漢陽問道。
“只要清楚兩國曆史,便能理解其中的奧妙。秦王嬴政登基後,呂不韋為相,以李斯為舍人,蒙驁、王翦等為將軍。
從公元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依次兼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山東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從此[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
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
他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
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並連線了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的侵襲。
秦始皇推崇法治,呂不韋死後,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殺害太子扶蘇即位。
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西漢開始。”
“憶廷姐,沒有想到你如此博學多才。”
“你就別笑我了,我懂的這些算什麼啊。”
“秦漢,五爵到底在秦還是在漢啊?”吳堵自問道。
“我想應該在漢吧,秦朝最終被滅亡,而統一它的是漢高祖劉邦。”唐若萱猜道。
“說的有道理,可漢朝有很多關聯地,我們去哪裡找呢?”古漢陽問道。
“劉邦,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
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漢代四百年之基業實自此始矣。
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抑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