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2/2 頁)
什麼都不缺。”明朝時期的朱棣聽到天幕說起糞肥十分自信,“不過有鳥糞也不錯,多多益善,還可以賣錢。” 清朝的弘曆更為自信:“大清有前朝農書《齊民要術》《農政全書》《沈氏農書》,還有本朝的《知本提綱》,制肥之法豐富,根本不缺糞肥。” 乾隆十二年,楊屾著農書《知本提綱》。 農學家楊屾在陝西設館教學,他不僅向學子講述儒家文化,宣揚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業”,同時很重視農業生產,強調“夫欲修四業之全,宜先知農務之要”。 楊屾的弟子鄭世鐸在其指導下,結合楊屾上課的提綱,歷時九年撰寫,在裡面記錄了耕作栽培、農桑樹畜等各方面的技術,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之作。 《知本提綱》吸取前人經驗,結合當朝的流行糞肥法,將所有肥料積制方法總結成“釀造十法”。 同樣是乾隆年間,人口突飛猛進,突破人口三億大關。 人口暴增需要食物,這本書得到了清朝官府的重視,到光緒年間還在重新刊印,農人對於制肥的方法也比前朝多了許多選擇,達到了封建時期的巔峰。 明清的帝王們正對比前朝,頗為自得時,天幕恰好提到了他們。 【我國古代,肥料最為鼎盛的是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多熟種植飛速發展,田間套種、複種空前提高,對肥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後,百姓千方百計做肥料,開發出糞肥、餅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綠肥、無機肥料、稿秸肥、雜肥等共計11大類,總共130餘種。】 【同時明清時期不僅肥料來源更廣闊,還注重肥料的積制加工,能最大效果的提高肥料對田地的作用。比如配製肥料成分,有了混合的雜肥、廄肥、餅肥、火糞,而且還配製有糞丹。】 “大宋就有餅肥!是我大宋開始有的!”宋朝的陳敷正在寫農書,聽到天幕講起自己擅長的,十分激動。 後世也很重視農業,果然他的選擇沒錯! 想到這裡,他抬筆一邊記錄天幕所說的知識,一邊補充:“牲畜糞肥不夠也不要緊,用穀殼、腐敗的樹葉,積在水池中,再收聚洗碗水喝淘米水泔水進行漚制,時間久了腐爛了也可以當肥料。” “用紫雲英或者蠶豆姆,再加上河泥攪拌均勻,堆積漚制後,可以得到‘窨花草’和‘窨蠶豆姆’,同樣好用。”明朝,一位姓沈的文人繼續補充。 這些由民間百姓發現的農業生產知識,由有心的文人士大夫記錄寫成書後,代代相傳,哪怕經歷了戰火、經歷了改朝換代的人口更迭,依然把華夏幾千年的農耕智慧傳承了下去,許多方法一直持續到現代還在使用。 比如一直到現代,有些農家還有用泔水漚肥的方法,“窨花草”和“窨蠶豆姆”同樣在繼續使用,在南方被統稱為“窨草塘泥”。 【大家可以看到,許多漚肥法現代的農戶依然有在使用。都說華夏種花家哪怕是到了國外、到了南極、到了外太空,也不忘種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