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第1/2 頁)
“哎好,好,謝謝!”孫婆婆高興地看著鄰居幫忙把大肥魚開膛破肚殺好,也不嫌棄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孫女擔心老人提不動,堅持跟奶奶一人提著袋子的一個提手。 “回去我就把魚醃了,可以給孫女吃好久。” 孫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紀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孫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怕是魚喜歡的水草也方便種植,是村中統一種的。 放到大堰塘裡,村裡人除了負責餵魚的人每日喂喂,其餘人各忙各自的農活,平日裡不怎麼管,相當於野生。 有了魚,養幾l只雞鴨,再加上自家的農田菜地,種點糧食蔬菜自給自足,孫婆婆祖孫兩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當然很多時候沒法整秤,多一點少一點,在大豐收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在意。 “好咧,最後還剩一些,老規矩。”村支書看著被剩下的小魚,收起賬本站了起來。 老規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長一年,來年更肥! “喲,過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著這個時候,等堰塘裡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餘的小魚,打水漂似的把小魚打回去。 “嗨呀輕點,把魚摔死明年沒得吃了!”大人們笑著教訓孩子,但也沒攔著。 ——其實到了來年春天,村裡還會集體放魚苗呢。 “這個我們可以!”宋哲宗趙煦親自提筆把天幕上的養魚方式記載下來,尤其是那些前朝的書名,打算親自去藏書樓裡找找《陶朱公養魚經》。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適。 南宋的農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併,百姓普遍沒有田地,還好村裡有堰塘。 “咱們村有堰塘,還有會養魚的,多好的條件,大傢伙一起來!”“得找個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濟私的人來分。” “對對,不能自己貪汙下來,那咱們的魚苗不是全白放了。” “還得派人盯著,避免被人偷魚。” 一個靠水的村莊裡,農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讓村裡老人小孩閒著沒事就去盯著。” “要是怕孩子掉水裡,就說水裡有好吃的,下去把魚壓死了沒肉吃了。” 吃肉對於小孩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嚇唬小孩對於大人來說也是一個常用的招數。 解決了擔心小孩溺水的麻煩,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煩:“那找誰來分魚苗?” 最後村長一拍板:“採辦魚苗的事我來。至於大家的魚苗數量,和如何分配,都寫在勸農亭的粉壁上,大家隨時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點頭:“成!” 在粉壁上公開著,誰想貪汙,就是公開處刑。 而且這時候因為造紙術和出版物的發達,村裡識字的人也多了起來,寫在粉壁上自己看不懂,總有其他看懂的人可以問問。 有了這個決定,一村人便風風火火開始幹起來,很快鄰村人知道了這個訊息,也開始籌備…… 【華夏食用食用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河姆渡遺址出土過菌類遺存物。】 《呂氏春秋》記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十幾l種大型真菌。 到1300年的唐朝,華夏首次出現了系統描述食用菌種植的文字記錄。 韓鄂《四時纂要》記載了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取爛構木及葉,於地埋之。常以泔澆令溼,兩三日即生。” ——這是一種符合現代食用菌栽培原理的方法,取爛木埋在地裡,等同於現在人們在淺坑內填放培養料,出菇後不馬上採收,打碎後埋入土內,是為了利用碎片擴大播種,施糞和淘米泔水是為了增加營養素。 唐朝還發明瞭木耳的人工種植方法,到宋朝時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類專著——《菌譜》,書中記載了11種菌;元代《王禎農書》記載了古代人工栽培香菇的精髓。 “原來爛樹木都有作用,難怪天幕說要種樹。”朱元璋從聽到天幕說大明農民土地不夠就開始發愁,他總不能把兒孫們都給殺光吧?讓他削兒子們的藩,才提了一句兒子們就開始哭窮,他又有些捨不得。聽到現在爛木頭也可以培育可食用的菌子,朱元璋連聲叫好:“這菌子培育不佔地方,是個好辦法。” “唐宋可以,大明也可以。” 這一次的菌子種植竟然沒有大明,朱元璋覺得虧了虧了,必須得有名字。 清朝的玄燁也心動了:“漢人果然是擅長農耕,這爛樹木都能種出菜來。” “是菌子。”心直口快還年輕的大皇子語氣帶著嫌棄。 其他皇子雖然沒說,但是此時的熱情遠沒有天幕說魚時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