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第2/2 頁)
國貢獻最多的農人壓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時,也註定了秦朝的滅亡】 【成也農,敗也農】 【歷代帝王口口聲聲重視農業,又有幾人是真正的把農業、把農人看在眼裡?】 李世民向魏徵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魏徵對他上書的內容,而這一則觀點,出自《荀子·哀公》,講述的是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 在荀子提出這一觀點的一千多年後,才出現了李世民這一位護民的千古明君,並且將措施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了百姓身上,讓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生活。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商鞅即使給了大秦改革好的制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滅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嗎? 他已經下令停止修阿房宮了,但是長城不能停,驪山墓也不能停,還能如何休養生息? 恰好,天幕說到了漢朝。! 農耕帝國3 【漢承秦制,許多制度繼承了秦朝,但是也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與民休息。】 嬴政冷笑:呵呵。 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與民休息。 他看向扶蘇:“記好了,你要吸取大漢亡國的教訓。” 扶蘇:啊? 可是,天幕要是不說怎麼辦? 【漢初,當權者實行“無為之治”,這個“無為”指的是對百姓清靜無為,不干擾百姓的休養生息。 但是對內又是“有為”,在連續幾任君王的發展下,鐵製農具、馬耕、牛耕普遍出現,農田水利建設成就斐然,國家稅收持續增長,為漢武帝反擊匈奴、開疆拓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荊咕放出一系列漢初帝王們的政策,前後承繼,十分的體貼百姓。 從劉邦的休養生息,呂后的蕭規曹隨,大體上並沒有改動多少; 漢文帝時期,連年減免賦稅。 到漢文帝十三年,劉恆開天闢地第一次的直接免除了農業稅,這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免除農業稅; 在免除農業稅後,國庫依然沒有貧窮。 劉恆採用了晁錯的“納粟授爵”措施,允許天下富人將自己的財富送到邊關資助將士來發放爵位,這一項措施在當時十分有用,不僅緩解了因為免除農業稅帶來的經濟緊張,也緩解了邊關面對匈奴、南越的壓力。 漢景帝劉啟時期,賦稅最低到了三十稅一,也就是農民只需要繳納糧食收成的三十分之一。 而且劉啟登基的第一年,就下詔令允許百姓從土地貧瘠的地方自由遷移到土壤肥沃的地方居住和開坑荒地。 【歷經“文景之治”後,留給漢武帝劉徹的寶貴財富,原本是一番盛世景象。當時的記錄,是京師國庫收到的銅錢因為長期不用,穿錢的繩子都腐朽了。太倉糧庫裡的陳糧壓著陳糧,都溢位倉庫外露天堆積。】 劉邦聽到這裡,樂得直拍大腿:“好曾孫,有出息,有幾個厲害的老祖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