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第2/2 頁)
殺光了,治理一個光禿禿的中原,誰去種地,誰去養八旗子弟。 【康熙時期,康熙頒佈聖旨,“盛世滋丁,永不加賦”,該政策實施新添人丁不加徵丁銀,從此政府只收地稅,以1711年的丁數收定額丁銀;】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實施“攤丁入畝”,該政策是賦稅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把丁銀加入地畝,從此丁隨地起,丁地合一,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刺激了人丁的新增;】 【因為這兩項政策,盛世時期,清朝農民的稅務一度是歷代最低的,在農作物產量豐富、稅務輕鬆時,華夏人口突破了3億。】 【雖然這樣的一度,也僅僅是一度。 從乾隆末年開始,已經多出了額外的加派和勒索苛捐雜稅,到嘉慶年間越來越頻繁。】 弘曆猛地一握拳:“僅僅是一度?” 乾隆是他的年號,天幕第一次說“康乾盛世”時期他就知道是在說自己。 但是每當天幕看起來像是要誇他時,話音一轉,誇就變成了損。 這一次也不例外。 “末年就多了苛捐雜稅,定然是那時朕年紀大了,官吏欺上瞞下。”弘曆快速地找到理由,“這些奸詐的官員,朕果然還是得好好盯著!” “人丁和田地合二為一?”嬴政有些心動,尤其是看到人口破3萬萬後,說不羨慕是假的。 但是很快,他自己搖搖頭,否定了這個稅務政策。 丁口稅是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稅錢來源,田地是固定的,但是人丁是可以不斷增加的。 但“攤丁入畝”並不是每個朝代都適用。 高產的糧食,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他們即使知道了,在當前的環境下,尤其是人丁少好幾倍的情況下,並不適合改變。 不過可以記錄下來,留著後人,等條件成熟了也可以有個參考。 【人口劇增除了因為土地政策,還因為高產糧食到了清朝時期的種植技術已經很成熟,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明清上面完美呈現。】 【前面說到了美洲來的高產農作物玉米、番薯,高產油料作物花生,為什麼沒有另一個高產農作物土豆呢?】 【因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現過,但是因為不受重視很快消失,在清朝時期經由西方再次傳來,而它更高的產量也帶來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萬曆朝出現過,徐光啟曾在他的《農政全書》中留下了一段簡單的記錄:“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肉白髮黃,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隨著徐光啟在內閣次輔的位置上病逝後,土豆的身影也在大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間,直隸、京津等地的地方誌中,偶爾有“土豆”或者“地豆”的身影; 到了嘉慶年間,土豆開始出現在四川貧民的餐桌上,被當地人叫做“洋芋”——這個“洋”字能表明,這個時候的土豆是重新從海外傳來的。 道光年間,人口越來越多,洋芋作為救荒食物,開始朝山西、貴州、雲南、陝西等地普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