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第1/2 頁)
遠遠超過了歷朝歷代? 大明的宗室,就如此不堪嗎? 儘管天幕曾經也提到過,朱元璋始終不願意承認。 直到天幕提到他曾經參與過的農民起義軍,深有過相似經歷的朱元璋終於能共情百姓的憤怒了。 【那麼讓我們看看,同樣在萬曆年間,國外在幹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同時期的英國,為什麼他們能發展出工業革命呢?】 【因為首先,英國與華夏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是地多人少】 這個前提情況,已經差距很大了。 再看看人均佔有的耕地數量,朱元璋深感一陣的無力。 他想得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人剛死賦役制度就失效了,時間越久遠子孫越不爭氣,他也與越發無力管到後世子孫,他該如何才能維持下去? 【現如今大家應該也清楚,歐美的勞動力非常值錢,藍領工人農民之類都是高薪職業,這也是有基礎的,在幾百年前他們同樣是地多人少】 【因為人力不夠,不得不選擇用工具取代人力,比如風力】 從13世紀開始,西方就開始大規模使用風車等機械,有組織的在湖泊、沼澤地區中排水,在低地國家開始使用風車磨穀物; 比起明朝的水磨,風車具有天然優勢,風車不限地形、季節、全天候使用。 隨著風車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廣泛推廣,風車的製造工藝進一步提高,從最初的塔式風車,進步到後面16世紀的單柱式風車,適用範圍越來越大,可以更大範圍的把自然力轉換為機械動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的農耕文明一下子就超越了華夏。 此時的東西方的脫谷都用連枷。 西方的連枷手柄一般四五尺長直且小的木棍,二者用皮帶連線在一起,使用時用雙手握住手柄高舉過後,然後重重地揮動雙臂拍打穀穗; 華夏古代的連枷手柄長而脫粒棍短,現代還有人笑談說它是“雙節棍”的原型。 西方農耕技術落後,耕犁同樣落後,但是畜力資源豐富。 西方的犁直到16世紀都十分笨重,需要6到8頭牛來拉; 16世紀以後,荷蘭才發明出只用兩匹馬拉動的犁。 到17世紀,仍然沒有解決犁過於複雜的結構。 因為農業工具粗糙,西方開始大規模利用風力、水力等大型機械,這些先進機械促進了更多生產資料的誕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帶動了其他機械方面技術水平的提高。 所以,儘管西方人在農耕文明上不如華夏,在糧食單位面積糧食產量上不如華夏,但是每個農民生產糧食的總量一次次的提升,最後遠遠地將華夏拋在腦後。 【歸根結底,是農民與土地的問題。】 帝王齊齊沉了臉色。 天幕全天下所有人都能看到,他們想不允許百姓看也做不到。 這一次的天幕過後,百姓會不會造反起來?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朱元璋出身小農,他能不知道耕牛對百姓的重要性嗎?他不知道畜力更省人力嗎?為什麼既不像漢初的皇帝們鼓勵百姓養牛,也不像秦朝那樣給百姓租借耕牛?】 【明初時期,剛剛經歷了戰爭,外來的高產農作物也沒有傳入,種棉花也不是立刻就見效果的,人口還沒有很多哦。】 朱元璋的臉色黑沉如水。 他曾經是小農,可是現在他是皇帝。 他曾經痛恨元朝對漢人的壓榨,可是當他成為皇帝,他開始感覺到元朝的制度真好用。 為了江山穩定,嚴格一些怎麼了? 再說了,沒有耕牛,現在不是有了“代耕架”,用木牛代替耕牛,不一樣好用? 【可能會有人問,就算沒有耕牛,不是有那鐵搭嗎?】 【我給大家放一下鐵搭的使用方法。】 看到鐵搭的圖片,很多現代人可能會誤認為是豬八戒的釘耙,因為確實很像,只不過豬八戒的是九齒釘耙,鐵搭只有四齒或者六齒。 一直到近現代,許多農人家庭依然有鐵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農耕工具。 農人使用鐵搭,需要用雙手拿著鐵搭在地上一下一下的深鑿,一直保持微微彎腰的姿勢,彎腰久了,農人會直起腰來,錘一錘痠疼的後腰,但是無法休息,還要繼續。 【如果做過農務活的人就知道,只要是工具,使用時間長了都累,哪有能用畜力解決輕鬆——西方那種用風力水力的大型機械與畜力一樣,動力源不是人,農民就可以節省很多力氣。】 再放出用耕牛的農人。 前面是健牛拉著犁,後面的農人扶著犁,甩著鞭子,牛在前面出主要的力氣。 哪怕是用眼睛看也能看出來,牛要更省力。 “誰不知道牛耕好,可是養不起。”農人看著天幕搖頭嘆氣,“還是大漢好,牛耕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