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第2/2 頁)
下來,也標誌著國營茶馬古道的開通。 宋朝,趙禎:“快快快,抄抄抄!” 大宋也有茶馬古道,也有茶馬交易,也設定了茶馬祠來統一管理茶馬交易。 原本還在介意天幕不提大宋,現在看來才發現這大明做的真的更完善。 大宋的茶馬交易攔不住商人的私底下走私,宋朝和西夏的茶葉走私屢禁不止,甚至在橫山一帶形成了集中點。 連朝廷官員、地方上主管茶葉的官吏和駐紮士兵也參與茶葉走私,仁宗年間發生過大案,一向仁慈的趙禎殺的血流成河。 但是,依然存在。 大宋的冗官冗兵制度也導致想要清理貪官汙吏變得更加困難,茶葉帶來的戰馬並沒有預計的那麼多,至於戰鬥力,更不用提了。 而且,從唐朝到宋朝,假茶屢禁不止。 唐朝實行榷茶法,幾乎壟斷了製茶販茶的全部利潤,民間想要購買茶葉,也只能從官方設立的買賣點購買,而且價格昂貴,於是有了假茶販子的誕生; 宋朝更是假茶氾濫的高峰期,假茶販子或是摻雜如桑葉、茶梗等雜質來壓秤,以此獲得高額利潤,或是將已經使用過的茶葉進行二次加工,先是晾曬,然後再新增石膏一類的“增色劑”,就可以製作出“還魂茶”,拉到市場上再次販賣。 一直到明清,才真正的打擊下去。 【可惜。】 朱元璋心頭一跳:又怎麼了? 他吸收了唐宋時期的教訓,開始重視打擊販售環節,而不是製假環節。 專門設定了紫陽茶坊,對將要流入市場的茶葉進行檢查,並引入引單薄號制度,詳細登記販茶者的身份資訊和經營的茶葉種類及數量,一旦被證實是假茶,整個鏈條下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這都還不夠嗎? 【前面說過,大明一直有經濟危機。這一套茶馬交易在官辦體制下,交易成本很高,政府力有不逮。】 【弘治十六年,茶馬古道從官辦改為官商合辦。】 同樣是弘治年間,對周邊開始棄邊。 雖然都罵弘治放棄領土的行為,但這何嘗不是說明了大明的經濟危機,早在弘治時期已經開始了。 所謂的“弘治中興”,不過是表面和諧。 無論是養兵,管理邊疆,還是養官商,給這一套茶馬交易上眾多官吏負責人發放俸祿,朝廷可能都承擔不起。 趙禎連連搖頭:“哎呀,大明真窮。” “還不如換我大宋來。” 就連南宋時期的趙構,逃亡之餘還有時間發出憐愛的三連嘆:“嘖嘖,真窮,真可憐。” 如果朱元璋或者朱棣能聽到,定然憤怒到暴走:一群弱雞,賠款的掙賠款去,逃跑的出海逃跑去,少多管閒事! 明朝看宋朝:真弱,一群弱雞。 宋朝看明朝:真窮,一群窮鬼。 【但是由於專業商人的介入,茶馬交易和茶馬古道反而發展到了最為繁華的時期。】 明初,洪武四年,首先開的是陝甘茶馬古道,在青藏高原入口處的河州、洮州、秦州設定茶馬司,交易茶葉13萬斤,後又增加到100萬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