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第2/2 頁)
獸醫藥房藥蜜庫也忙,忙著配藥。 畢竟公立獸醫院獸醫藥房數量都少,供不應求。 大秦農人羨慕地看著天幕裡的宋人扮演者:“真好,原來後世還有給牛羊馬看病的醫院,還是官府給發藥,真好!” “咱們什麼時候會有?” “皇帝也看到天幕了吧,說不定就以後會有……” 農人們嚮往地議論著,六國之人冷不丁問:“大秦有這個技術嗎?” 老秦人沉默了。 對啊,後世離他們這麼遙遠,有這個技術嗎? 咸陽宮裡,嬴政冷不丁又看向他最心愛的太醫:“夏無且……” 夏無且:不!臣不可以!真得不會治牛羊馬! 夏無且欲哭無淚,有時候君王過於偏愛也是一種壓力。 他小心翼翼:“陛下,不如讓醫家試試?臣跟牛馬根本沒多少打交道的機會。” “此言不差,傳令醫家人試試。”嬴政受到了啟發,“原來什麼疾病都可以治療,人可以,牲畜可以,想來植物也可以。” 恰好天幕說到了這裡: 【周密編《癸辛雜識》專門教授人們要順從魚的天性養魚,魚苗出售時要常換水防止缺氧,途中如果要休息要專人搖動;】 【沈括《夢溪筆談》種記載閩中果農培育小核荔枝的技術;《種藝必用》傳授果樹種植、移栽、嫁接、施肥和病蟲防治的方法。林木種植也也走向成熟。】 嬴政:“病蟲防治?”果然,植物生病了也可以治療,還可以預防生病。 這些書如果大秦也有該多好! “鼓勵民間農人,尤其是農家弟子和醫家弟子寫書著作,若有所成者,朕必有重賞!” 這位對功臣從來很大方的帝王,所說的“必有重賞”十分有吸引力。 【為了方便百姓記憶,農官會特意把農業知識變成方便記憶的農諺。農諺涵蓋天文曆法、耕作技術等多方面內容,我們現在聽到的許多農諺其實都是起源於宋朝。】 “地久耕則耗” “木奴禾,無凶年” “二月勸農,十月勞農” …… 宋人被誇的榮譽感爆棚。 是他們大宋的,都是他們大宋的! 大宋這麼厲害,創造發明了這麼多東西,是最厲害的! 但是很快,荊咕長長一聲嘆,嘆得趙匡胤心頭一顫:來了!又來了!就不能讓他再得意幾盞茶嗎?! 【唐宋時期人才濟濟,尤其是大宋,文豪輩出。 陸王心學的陸九淵,程朱理學的朱熹。 詩聖杜甫,詞聖蘇軾。 風流才子秦觀,科學巨人沈括。 文武雙全的一代名相寇準,救國救民的將軍李綱。 還有太多,太多後世知名的文豪名臣,都曾在農田裡揮灑汗水。 他們同樣是頂天立地。 他們腳踩農田,耕農植桑,腳下是華夏大地,是蒼生黎民; 他們頭頂蒼天,志存高遠,看向的是萬里江山,是社稷安穩。 他們帶領著億萬百姓庶民,共同守護著大好河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