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頁(第1/2 頁)
現代學者各有不同的研究,比如從神話方面研究,認為書中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禹殺相柳等神話故事不僅僅是神話,很可能是上古時期部族之間的鬥爭與職權關係。 比如夸父可能是一個有太陽崇拜的古代部族,逐日可能是一種祭祀活動;精衛可能是一位負責祈雨的女巫,大禹可能是最古老的水官,因為治水有功稱王后,與相柳有部族鬥爭等等。當然,因為時間距離太過遙遠,只屬於後人的一種猜測。 還有學者根據《山海經》大量的神話傳說,來研究原始宗教。 比如書中有提到“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國”的信仰圖騰;《大荒西經》提到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 《國語·楚語下》曰:“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先秦時期,“巫”都是女性,可見“巫咸國”極可能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十巫可能是國中的十位掌權者。 從一些富含神話色彩的故事中,學者去推斷歷史的真相,也讓《山海經》有了歷史意義。 此外,《山海經》還被學者認為有科技意義,記錄了最早的農業生產,比如《大荒海內經》記載“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記錄了最早的農耕、牛耕生活情況。 【這裡說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位美國女博士墨茲,非常喜歡《山海經》,根據對《山海經》上各種地圖的研究,博士認為,千萬年前,華夏人到過美洲,《山海經》是華夏古代的世界地圖!理由是裡面的地形和動物能與現代各個大洲和大洲的動物能對應上。】 墨茲不僅僅是想,她拿著《山海經·東山經》,在北美進行了幾個月的徒步考察。墨茲揹著行囊,揹包裡裝著《山海經》,手裡拿著測繪地圖的儀器,一邊走一邊徒手畫地圖。 一里一里的陸地,一條一條的河流,墨茲親自用腳步丈量腳下的土地,親筆畫下北美這一片地形。 她走過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畫下地圖之後,拿著自己的地圖與《山海經》對比:“我的上帝,這與東山經歷的四條山系完全吻合!” 不僅地形吻合,連距離都相似,6000餘英里僅誤差107英里。 而且連動物都十分相似。 “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這不就是北美犰狳嗎!”墨茲看著文字描述,再看看面前的野生動物,越發堅定《山海經》裡的動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荊咕特意在大螢幕放出北美犰狳的圖片,讓古人感受了一波視覺衝擊。 古人被那古怪的生物震撼了一波:“這是什麼玩意!” 北美犰狳有著兔子似的長耳朵,穿山甲似的尖長臉,遠處看也像鳥嘴。老鼠似的細長尾巴,因為長滿鱗片,的確也像是蛇尾。 【嗯,咕咕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山海經》就是華夏古代的地圖,地球就是華夏一家的,沒毛病。】 嬴政:“誰說不可能?朕把那美洲打下來,不就都成大秦國土了。” 天幕說《山海經》裡的地圖與美洲相似,嬴政頓時來了興趣:“派人去收集《山海經》,越全越好。” 戰國離大秦近,按理說應該儲存的很全。 不需要嬴政說,民間私藏有《山海經》書籍的文人喜不自勝。 沒想到自己只當做興趣愛好的書這麼重要,日後都可以刻印了去賣錢,原本的手抄竹簡可以留著當傳家寶,簡直完美! 而遙遠一些的唐朝人,因為萬國朝拜,大唐貴族很流行養各種異域動物。 比如獰貓,猞猁,在這時已經成了部分大唐貴族家中的私人寵物。李世民作為帝王,皇宮裡的動物更多,還有獅子、豹子等非華夏本土產的動物。 看看北美犰狳,李世民作為忠實的鳥黨,嫌棄道:“這玩意太醜了!鳥喙哪有這麼醜的!” 說著又想起了自己的寶貝鷂,哀怨地看了魏徵一眼。 魏徵一下子就看出李世民的神情,難得有些心虛。 陛下曾經沉迷玩鷂,自己屢次勸諫不聽,後來有一次突擊,陛下把鷂藏在自己懷裡,被自己看出來了,故意一直聊,一直聊,最後把那隻鷂給悶死了,陛下傷心了好久。 天幕現在放這北美犰狳這麼醜挺好,陛下不會沉迷其中,醜的怪可愛的。 【妖怪是自遠古時人類由於認知水平的鉗制,對自然界中暫不可知的現象與事物的統稱。原始社會的人對詭異的、神秘的事或物,不能透過常識解釋便將其想象成妖怪一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志怪小說的高峰期,出現了許多經典的志怪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