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頁(第1/2 頁)
“我求而不得,故意詆譭……” “我聽風就是雨,沒有考證就編進故事裡寫得更為惡劣……” “活該!” 看著一個個面紅耳赤,低著頭抬不起頭來的模樣,文人們唾棄道。 也有人看完熱鬧,就開始思考自身。 “我們明朝文人不是隻會抄前人的文!” “我們明朝的戲曲家不是不會創作,還是得自己寫。” “我們明朝女子也有才女!宋朝可以有李易安,我們大明也可以有!” “西方可以有女教授,大明為什麼不可以有?” 在東西方正在飛速發展的萬曆朝,文人有著強烈的主觀能動性。 說幹就幹! 一時間湧現了各種新潮的戲曲、小說、詩詞,甚至還有出海的商人也帶來了 華夏五千年神話1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講述“華夏五千年神話”。首先,我們從最古老的“創世神”開始說起。】 【“創世神”是誰呢?一提起華夏最古老的創世神,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三皇五帝”。】 【有關三皇五帝的說法,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種。】 西漢初年時期,漢人們議論紛紛:“三皇不應該是伏羲、女媧、神農嗎?” 到東漢時期,東漢文人應劭在自己專門記錄民間風俗的《風俗演義》寫下此時的三皇:“三皇當是伏羲、神農、祝融。” 到了宋朝,小孩們念著《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此時,三皇成了伏羲、神農、黃帝。 而到了元朝,元朝統治者廣修“三皇廟”,卻將三皇立為醫家祖先,這裡的三皇廟,分別供奉的是伏羲、神農、黃帝,這也成了三皇廟普遍的形式。 秦朝時期,世家公子翻閱著《呂氏春秋》,疑惑道:“五帝不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嗎?還能有誰?” 到了唐朝,五帝有了新的說法,孔穎達編纂著《大戴禮記》,寫下大唐的五帝。 “五帝應該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北宋時期,劉恕輔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外紀》時,寫下大宋的五帝:“五帝當是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 【我們所知道的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說,主要是女媧補天和女媧摶泥造人。其中女媧補天還被排在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後。】 【但是,這些神話,都是經過統治者有心篡改過、為了統治者服務的。】 【大家可以看看,同一個傳說,是如何被文人以巧妙的筆法,改得面目全非的。】 天幕放出一段段的史料,能夠清晰地看出,單獨一個“女媧補天”,就在不斷地被篡改。 “女媧補天”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的《竹書紀年》:“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乃移於琅琊之濱。” 可見,女媧補天的神話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而且已經有了“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的補天情節; 到了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記錄道:“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巨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而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西漢時期,劉安的《淮南子·覽冥訓》中也曾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 ——一直到此時,女媧都是因為“物有不足”,因為“四極廢,九州裂”,而主動補天,斷鰲足立四極,此後才有共工顓頊爭霸怒觸不周山、折斷天柱導致水災的故事。 但是到了東漢,就開始大調轉。 東漢,王充在《論衡·談天篇》中寫道:“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從東漢以後,就變成了共工怒觸不周山,而女媧去修整戰場; 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徐整著《曆紀》,第一次開始有了“盤古開天闢地”的創世神之說: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女媧再次後退,變成了先盤古開天闢地,然後有女媧摶泥造人; 然後是共工、顓頊、祝融等人作戰,怒觸不周山,女媧來煉五色石補天。 ——女媧從最早誕生的創世神,一步步後退,成了專門給男人善後的輔助者。 唐朝時期,司馬貞補寫《史記·三皇本紀》中,也繼承了東漢的說法,只不過變成了與祝融爭霸:“諸侯有共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