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頁(第1/2 頁)
更重要的,是東漢的風氣,已經格外的重視陰陽倫常,女性怎麼能無緣無故就去補天? 不僅不能無緣無故去補天,連單身都不可以! 王充想起東漢流行的伏羲、女媧夫妻關係,有些緊張:這個不會也被天幕批判吧? 三國,徐整捂臉:“我那只是小說!只是小說啊!” 小說的故事怎麼能當真的神話看呢,他只是從民間傳說裡找靈感,並不曾考據過,哪裡知道真假。 後世人也未免太認真了吧,還真把盤古開天闢地當真了! 被天幕點名說了篡改神話,徐整虔誠地對著女媧道歉,然後拿起筆:“媧皇恕罪,我馬上改,馬上就改!” 【文人的篡改不止是“女媧補天”,還有“女媧造人”。】 【事實上,先秦時期的女媧傳說,並沒有“女媧造人”,反而在《楚辭·天問》中曾記載“女歧造人”:“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後世王逸註釋:“女歧,神女。無夫而生九子也。” 這是符合母系氏族的作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先秦時期的生育女神其實是女歧。】 “女歧?不是說她是夏朝人澆的嫂嫂,在丈夫去世後與小叔私通才有了九個孩子嗎?” ——戰國時期,就有女歧身份的傳聞,傳聞她是寒豷之妻,寡居後與夫弟澆私通,為少康誤殺。到秦朝時,依然有這樣不好的名聲。 但是到了民風開放的唐朝,女歧反而又有了旺盛的香火。 “女歧不是九子魔母嗎?的確很能生育,也很靈驗,我家隔壁那誰誰誰,去拜了之後就懷了雙胞胎,一連生了兩個大胖小子!” 唐朝時期,民間的女子議論起來,對女歧神更為喜愛了。 天幕都說女歧是“生育之神”,那豈不是說明她們拜對了! 【“女媧造人”的神話見載於西漢《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這裡記載的是黃帝生陰陽,此後女媧與諸神一起共同化生人類。】 【但是這裡有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帝和黃帝。 也就是說,黃帝是女媧的後人,又如何先有黃帝生陰陽後有女媧化人?】 漢朝再次一堆儒生瘋狂尷尬和麵紅耳臊。 推崇黃帝正是從漢朝開始的,黃帝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了“文明之祖”。 既然是“文明之祖”,自然得先誕生,也就自然把女媧排到了後面。 但是現在被點出來,就顯得有些“不孝”了。 他們用後人篡奪祖母的位置,這不是不孝是什麼? 【同樣是篡改“女媧補天”的東漢,應劭著的《風俗通義》中首次出現了女媧“摶土造人”的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務劇,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但是這裡的重點,是“尊卑不同,貴賤有別”,這是為了維護階級統治。】 東漢末年,是土地兼併、豪強林立比西漢末年更為嚴重的時候。 民間庶民被說得腦海中一直以來的固定思維開始漸漸鬆動:“原來我們不是泥點子化為人的。” “天幕說了,女歧都是一樣的生人,沒有什麼尊卑貴賤。” “那後世乞丐都能當皇帝,若真有尊卑貴賤,乞丐都是賤民中的賤民了,還怎麼去當皇帝?” 越說,一群被壓迫到極致的庶民心裡憤怒的火焰更加熊熊燃燒。 “既然本就沒有區別,我們憑什麼要被壓迫!憑什麼不能反抗!” 【大家再看這一幅熟悉的畫面:伏羲女媧交尾圖,這也是來源於西漢墓葬中出土的帛畫,漢朝的許多畫像磚中也比較常見。】 天幕放出了漢朝畫像磚的拓片,黑白色的伏羲女媧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有許多種形象。 有的伏羲女媧是並立,蛇尾各自獨立,頭上分別頂著象徵日的三足金烏與象徵月的金蟾——這樣的並肩分立,也比較符合三皇時期伏羲與女媧初期平等的皇者身份地位。 有的伏羲女媧並肩站立,但是蛇尾交纏,頭上共同頂著象徵日的三足金烏,腳下共同踩著象徵月的金蟾,但是女媧在左,手持“規”;伏羲在右,手持“矩”。 ——“規”與“矩”在古人的觀念中,不僅可以立社會的規矩,也可以上通神靈,下通鬼神,二者分而持之,也意味著二者極有可能都有“巫”和王者的身份。 還有一種伏羲女媧圖,如同龍鳳呈祥,伏羲頭朝上,女媧頭朝下,雖然還是蛇尾交纏,卻看起來有了明顯的“陰陽有別”。 這,也是從西漢初年到東漢末年一個重要的轉變。 【在我們現代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