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頁(第2/2 頁)
誰知,朱元璋的反應很淡,不光朱元璋,年長的皇子們也都很平淡。 “紙被子再便宜,哪有棉花保暖。”作為窮苦人家,什麼蘆花紙被稻草沒睡過,朱元璋淡淡地說道。 正因為棉花更保暖,明清時期的百姓才開始用上棉花被子穿上棉襖,慢慢把紙被淘汰。紙衣紙被不過是無可奈何下的選擇,文人夏日穿穿紙衣附庸風雅,還會在上面寫詩作畫大秀才藝,真到了寒冬臘月冷得不行的時候,誰不是立刻換上皮裘蓋上絲綿被子。 若是讓貧苦百姓自己選擇,有得選的條件下,誰不是更喜歡絲綢絲綿。 大明是有了棉花,朱元璋寧願減稅鼓勵百姓種植棉花解決根本的禦寒問題,也不想把紙浪費在做衣做被上。 在連棉花都沒有的秦漢時期,紙卻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秦漢時期的貧民百姓一個個使勁瞪大眼睛去看天幕中的紙衣紙被,看看具體怎麼裁製。 而更有條件的皇親貴胄們已經開始讓府上或者宮中的工匠們開始嘗試起來。 “陛下,這紙衣著實可行。”大秦墨家被甲方已經逼出了高效率,在已經有造紙術的成果下,造出了第一件紙衣。 墨家鉅子還穿上來體驗了一番:“擋風可以,真要說多保暖倒也沒有。” “也或許是工藝還不夠,那紙被既然能保暖說不定用的材料不同。”農家人對各種植物瞭解,提出中肯的建議。 鉅子點頭道:“有可能,目前我們用的還是麻紙,天幕說那做紙被主要是褚樹做褚紙,還是得用褚樹試試。” 麻布做成冬衣都不保暖,更不用說是做成紙衣。 但是對貧苦百姓而言,冬日能家裡每人一件麻衣、有麻布的被子,已經算不錯了。有多少人,連麻衣都穿不起。 【到了現代,紙張還能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造紙術起源於華夏,紙紮作為喪葬品同樣起源於華夏,是華夏獨有的喪葬文化。】 【2019年6月,有藝術家把紙紮文化搬進了法國埃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藝術展的名字叫“極樂天堂”,給西方人展示來自華夏的紙紮文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