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第1/2 頁)
胤禛微微皺眉,帶著顧慮:“父皇,漢人若是有了厲害的火器,會不會造反?” 玄燁直接反問:“沒有火器他們就不造反了嗎?” 胤禛沉默了。 也是,天幕上,清末的許多漢人別說擁有火器,根本都不知道火器是什麼東西,以為是妖魔,但造反上從沒停歇。 玄燁意味深長道:“大宋的火器厲害,不也是敗給蒙元?大明也有更厲害的火器,同樣敗給大清。火器再厲害,也敵不過人心。” 胤禛:“孩兒受教了。” 淪為背景板的太子胤礽垂著頭,微不可見露出嘲諷一笑。 是啊,父皇也知道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那父皇的心意究竟是如何? 又究竟在哪個兒子身上? 【除了生活建築,還有各種大型工程,同樣有蘇聯的專家支援技術。】 比如,蘇聯援助武漢長江大橋。 ——關於武漢第一長江大橋到底是不是蘇聯專家援建的,網路上各種說法,許多網友說不是。 但是2015年5月8日,國家主席訪問俄羅斯時,親自會見了援華專家和親屬代表,用“吃水不忘挖井人”來感謝援華專家,尤其提到了3位對華夏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專家,其中一位就是橋樑專家唐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他也是當年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蘇聯專家組組長。 這位西林不僅僅援助建設了武漢第一長江大橋,1948年夏天,隨蘇聯搶修隊去華夏東北連夜,協助彭敏率領的鐵道兵一起搶修被破壞的第二松花江大橋,保證東野大軍順利渡江; 1949年,西林來華協助彭敏修復隴海鐵路洛河橋,使隴海線貫通,隨後又一起參與成渝鐵路、蘭新鐵路橋樑的假設。 在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中,西林提出了一個“新辦法”——“管柱鑽孔法”,這是有別於傳統的“氣壓沉箱法”的建造橋墩的施工技術,但是速度更快,“氣壓沉箱法”下沉速度是每晝夜幾公分,“管柱鑽孔法”下沉速度則是每分鐘若干供奉,而且適合長江的水面作業環境,能保障工人健康。 但是使用新方法建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蘇聯那邊對西林不滿,派出新的專家團,名義上是來稽核,實際上是在監督,反而是華夏官方對西林格外支援; 其次施工過程中,第一根管住下沉到岩石盤用了7天7夜,因為打樁機不行。 西林覺得這個效率忍無可忍,於是把蘇聯設計的震動打樁機圖紙貢獻出來,並且把正在北京蘇聯展覽館中進行展覽的震動打樁機展品拆卸後拍照、製圖,提供給華夏方仿製參考。 華夏官方大橋局集中國內所有頂尖工程技術人員到橋機廠,與西林等專家一邊研究一邊改進,終於試製出威力更大的震動打樁機,10分鐘內可以讓管柱下沉478米,有了飛躍性的進步。 最終,1957年5月4日,西林與彭敏一起見證了武漢長江大橋南北兩岸的鋼樑合龍。 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試通車,10月15日落成通車典禮。 為了表現對西林的感謝,鐵道路不僅保留了當時的管柱鑽孔法的巨型試驗墩,還在大理石基座上鐫刻了彭敏撰寫的紀念碑文,在紀念碑上用金色銅字鑄上了西林等28位蘇聯專家的名字和功績。 主父偃看到西林幫華夏去拆卸打樁機幫忙研發新的打樁機,感覺受到了啟發:“原來適當時候示弱,還能得到這麼多好處?” 看似什麼好處都想要的劉徹此時態度冷淡:“如果可以,朕還是寧願永遠是去幫助別人。” 只有弱者才需要被幫助,天幕說後世建國初期工業需要別人援助,這蘇聯強國援助華夏難道沒有別的代價嗎? 想起天幕上說過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水果等物產,劉徹眼神更冷了。 他知道,假如帶回來的是能聯合西域攻打匈奴,如此重大的政治意義天幕不會不提,也不會讓這條道路最後僅僅是變成經濟貿易的道路。 天幕提到的漢匈之戰,大漢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打贏的。 西域那些小國在當時很繁榮昌盛的大漢面前都不願意結盟,華夏為什麼願意與蘇聯結為同盟?蘇聯又為什麼願意各種派遣專家? 真要什麼都不付出,西域小國不早就投向大漢了。 【但是好在,我們已經追趕上來了!】 深沉的夜色下,福建龍巖火車站裡燈火通明。 今晚,這裡要開展一個大工程! 這裡匯聚了1500餘名工人,集體匯合,聽從總指揮的吩咐,被安排成不同的小組,安排了不同的任務後,一聲令下,各自進入自己的崗位。 “開始!” 總指揮同樣戴著安全帽,就在現場緊張地巡迴檢視進度,時不時看一下時間。 “現在開始計時,9小時!務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