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頁(第1/2 頁)
在長平之戰殺俘,是秦國養不起如此眾多的俘虜。 殺俘之後可以對趙國造成生力軍的巨大打擊,所以白起要趁著勝利繼續攻擊,也是趁著秦兵士氣正高,用最後的力量進行奔襲。 但是秦昭襄王拒絕了,也錯過了滅趙的好時機,讓趙國有了仇恨和時間來準備復仇的機會,也讓長平之戰有時間傳到其他諸侯國,讓諸侯國有了結盟合力抗秦的機會。 在白起長平之戰勝利後,秦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叫囂著要滅趙。 白起拒絕出征後,還被嘲諷是年邁體弱,開始頭腦昏聵。 但是最終的大秦戰敗證明,白起或許的確年邁,但是從未昏聵過。 直到白起被秦昭襄王逼死後,秦昭襄王才清醒過來,悔不當初,最終依然採用了白起的遺言,開始“釋趙養民”,與民生息。 嬴政一聲嘆息:“武安君的確大才。” 嬴政同樣非常欣賞武安君。 秦國的殲敵成果,白起佔了一半; 秦國的經典戰爭,白起指揮的最多。 秦國的典型戰法,白起貢獻最大; 白起消滅的韓、魏、楚、趙等國軍隊累計達到100萬,如果加上擊傷和俘虜,三晉和楚國從白起開始損失了數百萬人口。 白起是大秦勝利的象徵。 可惜,武安君白起與他沒有生在同一時代。 若是生在他的時代,他絕對不會做得如此決然,把武安君逼死。 他,從未逼死過任何開國將領! 【白起升級了大秦的戰術體系,訓練出無數後輩將才,但是在他之後再也沒有秦將能打出乾淨利落的殲滅戰。】 王翦嘆息,非常直白地說道:“吾不如武安君也!” 還年輕的韓信卻非常自信:“我不需要做武安君,我就做我自己!” 王翦一愣,看向韓信的眼神帶著欣賞:“不愧是未來的兵仙。” 連他兒子也不敢說做自己,能想著超越父親就算大膽了,韓信已經敢對自己的兵法之道如此自信,不愧是後世稱讚有加的兵仙! 看天幕講軍事看的兩眼放光、自信傲然的韓信被老將軍一誇,自己反而不好意思起來。 【雖然白起在六國中名聲不好,但是在後世被尊為“武廟十哲”。】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設立的武成王廟中,秦武安君白起不僅躋身“武廟十哲”,還位列武聖人姜太公、謀聖張良之後,坐像排在姜太公的左列第一。】 武廟與凌煙閣一樣,立刻戳中了嬴政的心。 “武廟是個好東西,大秦也可以有!” 工匠:懂!這坐像他們也可以! 嬴政再看著排在白起前面的謀聖,有種與韓非一樣求而不得反而越發想求的心:“謀聖張良,還沒找到,大秦必須有!” 隱藏鄉野的張良:呵呵,你繼續做夢吧。 【大秦銳士離不開商鞅變法,也離不開白起的戰術和基礎。】 【只是很可惜,大秦曇花一現,而且沒有秦史,記錄不多。漢承秦制,秦國的許多軍事制度是從漢朝推演,以及後世考古出來的。】 【所以咕咕說秦朝軍事,會連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一起介紹。】 嬴政一邊覺得白起也是大秦的,沒問題。 一邊聽到“曇花一現”就很心塞。 今天又是想打兒子的一天! 【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騎兵取代戰車,武器也開始發生演變。】 戰國時期,騎兵如果使用劍衝鋒並不佔優勢,因為劍很薄而且容易摺疊,力量大大降低。 到漢朝時期,鐵劍出現,逐漸取代不適合徒步戰場的劍。 秦末漢初時期,鐵劍廣泛運用,基本取代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而且由於當時冶煉技術和鑄劍技術的提高,在劍的韌度和製作工藝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健身不斷加長。 【劍也有一定的身份象徵含義。比如秦國一直被中原諸侯國稱為“蠻夷之國”,除了地理位置,也有他們的習慣。比如說秦人更習慣於佩戴短劍,用於割肉吃,並不是中原諸侯佩戴的長劍。】 【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始皇帝的劍越來越長,比之前所有諸侯國的劍都要長。根據現代人史學家的推測,荊軻刺秦王的劍是20厘米左右,秦始皇的劍是14米左右,這麼長的劍,繞柱走時的確不好拔出來。】 嬴政:“……” 這個梗過不去了是嗎? 扶蘇憋笑。 文武大臣演技高超,可以淡定地裝作面無表情。 漢朝時期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 劉邦就可以放肆的大笑:“秦王繞柱走哈哈哈哈!”【到了漢朝,白登之圍後,刺激了漢軍發展劍術和弓弩的決心。】 劉邦的笑容漸漸消失。 白登之圍…… 哪壺不開提哪壺。 好不容易快遺忘了,又被天幕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