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頁(第1/2 頁)
【先秦時期,軍人的社會地位較高,漢唐之後□□皇權實施“重文抑武”,使軍人的地位逐漸衰落。】 【尤其是宋朝,科舉出身的管理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精英階層主流,文官作為成功人士標杆,進一步強化社會重文輕武的導向。】 宋朝時期,民間有諺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 這也說明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考了秀才,洋洋得意,免賦稅,敲鑼打鼓; 參軍計程車兵,臉上刺青,帶著罪犯的標誌,看到就嫌棄。 【可能宋朝與清朝時期計程車兵難以想象,當兵,曾經是貴族的特權。】 【他們更想不到,武將不僅僅需要懂軍事懂謀略,也需要懂文化。】 【現在,讓我們回到一切的開始,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去看看那個曾經是貴族才有資格當兵的年代。】 宋朝,面涅將軍狄青眼神複雜地抬頭,看向天幕。 如此遙遠的春秋戰國,原來與如今差距如此之大嗎? 賣命戰鬥這樣的苦差事,竟然是貴族專屬?那貴族也會被刺面嗎,想必不是吧? 他十幾歲時,因與鄉人發生衝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監牢,並在臉上刺字,登出戶籍,發配京師充軍。雖然充軍後屢建戰功 不斷升官 如今更是有了將軍的官職 但在朝中依然被文官瞧不起 甚至連太監都會給他臉色看。 他出身寒門 也沒資格接觸被朝廷管控的史書 也不會被文人邀請去參加曝書會 只自己買些兵書看著 根據實戰琢磨。 天幕講述的武林高手和江湖風采雖然吸引他 但是他還是更想看軍事相關的 現在看來 終於來了 只是與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 【春秋時期的戰爭非常講“禮” 這時候的兩軍對陣 與西方的騎兵很相似 人數不多 都以貴族為主。】 春秋時期 兵源主要是“士”階級 是貴族的最底層階級。 因此 春秋時期被稱為“貴族文化” 當時的戰爭主要是“貴族戰爭”。 春秋時期貴族之間打仗很講戰爭規範: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 不能擒獲鬚髮斑白的老人 不能落井下石 不能趁人之危 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實施偷襲。 比如成語裡的“五十步笑百步” 就是屬於春秋時期的時代背景。 根據禮儀 敵人後退五十步就屬於投降 不能再繼續攻擊。 所以退後五十步與退後一百步沒什麼區別 都是投降 退後五十步計程車兵嘲笑退後一百步計程車兵也沒什麼資格。 【同時因為重視禮儀 哪怕是臨死前也要著重個人形象。】 兵戈相接 一片廝殺之後 孔子的學生子路被斬斷了帽纓 他大喊著: “君子死 冠不免!” 他放下武器整理自己的衣冠 但是蒯聵卻命令武士迅速蜂擁而上 對著子路一通砍殺 子路重傷倒下。 他口中吐著鮮血 努力伸出手 顫抖著繫好被對手砍斷的帽纓 然後扶正自己的冠 隨後最後吐出一口生氣 徹底斷絕了呼吸。 “衣冠不正 君子以為恥 子路是恪守禮儀之人!”董仲舒大肆讚揚道。 霍去病張了張嘴:不是吧 這蒯聵明顯是懷著殺人之心來的 打仗的時候放下武器整理衣冠 這不是自己放棄抵抗嗎? 他想說什麼 衛青快速扯了扯他的衣角 霍去病只能選擇閉嘴。 儒家遵循的是“周禮” 子路這樣的“禮”正是符合周禮的軍事制度 在春秋時期依然遵循如此。 但是春秋末期 已經開始“失禮” 於是有了《孫子兵法》 有了: 兵者 詭道也。! 武術與軍事8 【春秋末期的吳國人孫武,字長卿,所著作的《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就是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華夏乃至世界範圍都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華夏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 【《孫子兵法》一開始的“兵者,詭道也”,其實是被儒家十分排斥的,因為這種“詭道也”,與周禮裡面的“禮”完全相反,已經從曾經的仁義之兵變成了陰謀詭計的兵,當時的儒家和兵家沒少論戰,漢朝時期儒家把兵家與方士之流一起列為百家末尾也是因為“於禮不合”。】 春秋時期,關於戰爭的“禮”有許多種。 比如發起戰爭的時間要講“禮”:不能違背農時,在農忙時期用兵會影響農耕,不能在寒冬酷暑打仗,容易讓百姓疲憊。所以常見的戰爭發生在秋季,既是秋收可以搶掠豐收糧食的時辰,也符合“禮”。 在後世的文人筆下有“秋殺”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