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頁(第1/2 頁)
【可能有人會好奇,宋朝習武之人如此多,為何還是屢屢打敗仗?】 【那麼首先,得從宋朝的政策說起。】 首先,宋朝朝廷完全不支援民間習武。 趙匡胤對開國功臣都能“杯酒釋兵權”,怎麼會允許民間習武強大。 宋朝的政策,是“守內虛外”,與清朝的“攘外必先安內”某些角度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是把自己的百姓當做敵人。 從律法上來說,《宋會要輯稿·刑法》中記載:“江南盜賊間作,蓋起於鄉間愚民無知,習學槍、梃、弓、刀。藝之精者,從而教之,一旦糾率,惟所指呼,習以成風。” 也就是說,統治者認為,百姓習武會成為“盜賊”,所以要嚴加禁止。從政策上來說,北宋初年已經有了百姓不得私藏兵器的律令,到後面宋真宗、宋仁宗、宋徽宗等皇帝都有三令五申禁兵禁武,而且還會再民間搜尋兵器。宋仁宗時期,還設立了獎賞互相告密的制度,讓民間互相舉報私藏兵器私自習武。 宋朝的軍事訓練也是戰後立刻收回兵器,日常用木製兵器訓練,除了邊軍。 到了宋徽宗年間,不但開始全國禁兵禁武,把邊軍的武器也收繳,這才是為什麼金人可以長驅直入——大宋就算有再多的冷兵器、再好的火器,都被藏在倉庫裡,根本沒到邊軍的手上。 【其次,可以看一眼宋朝帝王對武術的態度。】 趙光義親自去看京城的八十萬禁軍,這也是整個大宋最厲害的軍隊。 趙光義看著大宋軍士的訓練。 軍士們先是排成行列,以擊鑼為號令,兩兩出陣格鬥較量。 每一組的動作都相差無幾,學得正是教頭親自教授的套路。 趙光義對著來觀看的契丹使者炫耀道:“我大宋養兵126萬之眾,光京城就有80萬禁軍,還有專門的教頭訓練武術,厲害吧!” 契丹使者先是想著數量,感覺不太對勁。 126萬士兵,80萬的大頭在京城,那邊境誰去守? 宋朝外敵如此眾多,還戰敗了數次,這都不重視邊防,把大軍放在京中,是怕敵人打到京城嗎? “如此整齊,果然厲害!” 契丹使者表面上表示讚歎佩服,再看禁軍兩兩對摔後,開始用木杆互刺,再次奇怪:宋人不是武器很厲害嗎,還有火器,怎麼訓練沒看到。日常都不訓練如何使用,戰場上就不怕不會用嗎? 到了晚上,趙光義宴請契丹使者,又請出他的大殺器! 一位能表演拋劍於空中、然後一邊跳著一邊用劍鞘接住劍的高手! 契丹使者:“……” 趙光義洋洋得意:“使者以為如何?” 瞧,這蠻夷被震懾的無法言語了吧?他這一番炫耀武力到底還是把人嚇住了,早知道還是得含蓄點。 契丹使者:“……” 他的眼裡閃過一絲輕蔑,快速舉起酒杯說出一系列恭維的話語來掩飾。 這宋朝,終究是不如大唐,中原沒落了…… 趙光義對武術頗有興趣。 比如,經常讓高手在殿前表演,鞭槍,相撲等。 宋朝的兵種中有一種叫做“廂兵”,廂兵種有類似後世工兵的兵種,負責修橋鋪路、修建城池、製造兵器等內容。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百戲藝人,他們名列軍籍,每月領取糧餉,專門學習技藝表演,管理者叫做“左右軍”。 每當宮中宴會時,這些軍中藝人就要入殿表演,比試相撲等技藝,按照勝負會增加俸祿或者軍中升職。 到了一年一度的大節日,還有全軍的兵械表演。 趙光義坐在寶津樓上,高高在上的俯視樓下的禁軍的百戲表演,彷彿這樣就能超越兄長的武德。 只見軍士打扮的十分威武,前面高舉著軍旗,隨後舉起盾牌、木刀列成陣形,隨後大鼓轟鳴,伴隨著軍鼓的激昂音樂,開始變幻陣型! 來了!來了! 趙光義最喜歡的環節來了! 只見大軍一會變成偃月陣,一會變成長龍陣,互相搏殺,對抗,看起來十分激烈! 音樂聲突然一變,陣型再次變幻,盾牌兵出列,開始與木槍兵兩兩對抗。 一人拿著木槍表演刺擊動作,一人拿著盾牌作遮擋閃躲; 隨後還有劍兵、刀兵等各種兵器,五花八門,看起來十分豐富,看得趙光義喜笑顏開。 “我大宋真是文武兼備,人才濟濟!” 趙光義自鳴得意:“朕親自教授軍士劍舞,還經常去巡視軍士的練習進度,辛苦沒有白費!” 群臣連聲稱讚,誇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讓趙光義頓時更飄了。 公孫大娘之前還在思考自己可不可以真正的習武成為高手,看到後世皇帝把“跳劍”的把戲叫做高手,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算作高手。 “這真的是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