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頁(第1/2 頁)
【前面說過,宋朝是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 趙匡胤:朕沒有!朕是重文輕武,但沒有抑制打壓!他又不傻,打壓武將誰去打仗! 但是天幕聽不到他的心聲,所以趙匡胤一扭頭,看到早有察覺的趙光義想跑,直接脫下鞋子朝趙光義的頭上砸過去。 趙光義被快狠準砸到,臉朝下撲在地上,丟臉又慫,直接裝死不起來。 趙匡胤磨牙。 果然,特意把趙光義從研究毒藥那邊叫過來一起看天幕是有必要的,需要打弟弟發洩一下怒火,不然遲早得被他氣死。 【宋朝提倡儒學理學甚於武學,因此在主流社會中流行文弱柔靡之風。】 比如,文人雅士不再流行佩劍,流行佩戴摺扇; 再比如,官員不流行騎馬和坐馬車,開始流行乘坐轎子。 轎子起源很早,比如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就被認為是轎子的原型,更早的被推測可能夏朝就已經出現了。 但是轎子盛行是在宋朝。 畢竟,前面的秦漢隋唐都尚武,哪怕是儒生也要學習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裡面的“御”和“射”就是很重要的騎射,不會騎馬在上層貴族裡是會被恥笑的。 但是宋朝一來崇尚文人風流,一來偏安一隅,重要的養馬之地在敵人手中,朝廷普遍缺馬,民間缺牛,於是只能使用人力,那就是轎子。 趙匡胤更加羞恥了。 文弱竟然還有偏安一地失去了養馬場的原因,好丟人! 但是你既然缺馬,也可以用茶葉換馬,就不能練習強大自身嗎?! 【當然,宋朝並不是沒有武術高手。】 【首先,我們說一說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傳說中的“太祖長拳”。】 【在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何良臣的《陣紀》中都有記載“趙太祖長拳”或者“趙家拳”。 《紀效新書》還將之列為“古今拳家”記錄,但是“趙太祖騰蛇棍”在宋人的筆記話本中也有記載。】 【史料上以當代人史料為準,因此“趙太祖騰蛇棍”的說法比“趙太祖長拳”的說法更為真實。】 宋人蔡絛的《鐵圍山叢談》裡記錄過,趙匡胤微末之時擅長使用棍法。 《水滸傳》也提到過趙匡胤靠棍棒打天下。 最重要的是,因為朝廷對民間鐵器兵器的管控,許多農民起義軍在起義之初都是以棍棒為武器,而且棍棒比起刀劍上手也更快,“趙匡胤騰蛇棍”的真實性也顯得更大。 趙光義默默從地上爬起來:“皇兄,你到底擅長什麼?” 趙匡胤臉不紅氣不喘,一口全部攬下:“都擅長。” 趙光義:呸!虛偽! 但是他不敢說。 【但是,宋朝也有可考據的高手!】 【那就是梨花槍,也叫做楊家槍!】 【雖然名叫“楊家槍”,許多人以為是楊家將的槍法,但是呢,“楊家槍”與楊家將的原型楊業其實沒什麼關係,雖然都姓楊但完全不是一家人。】 【這是一位巾幗英雄的槍法,楊妙真!】! 武術與軍事3 【《宋史·李全傳》記載:反金起義軍女首領楊妙真的楊家梨花槍法精妙非常,楊妙真曾自詡:“二十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槍法之傳,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 【何良臣《陣紀》:“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各有其妙……而天下無敵者,惟楊家梨花槍法也。”】 【無論是戚繼光口中的“楊氏梨花槍”,還是“楊家梨花槍”,都是指楊妙真的梨花槍。很多地方誤傳說是“楊家槍”是楊業或者其他楊氏男子發明,其實從稱呼就能看出。 在史料中只有對女子才會稱呼“某某氏”。當然女子也可能稱呼全名,比如宋史記錄的楊妙真,還是被記在她丈夫李全的傳記裡,並不是單獨立傳,男子也不會被記為“某某氏”。】 “金人無道,奪我漢人江山,我們誓要奪回漢土,重回大宋!” 山東萊州,身穿紅色棉襖的“紅襖軍”正在攻打萊州,氣勢雄渾,為首一名身騎高頭大馬、手拿銀色長槍的女子驍勇善戰,衝在了最前面。 楊妙真一□□出,快狠準地刺入敵人鎧甲的縫隙,直接穿透了對方的胸口,再次拔出梨花槍時,敵人來不及任何反抗,從馬背上摔了下去。 她的梨花槍未停,再次揮舞,策馬朝著城門衝了過去: “奪回漢土,重回大宋!” 紅襖軍看到打先鋒的楊妙真殺死對方的頭將,受到巨大鼓舞,士氣高漲,呼喊著“奪回漢土,重回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