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頁(第1/2 頁)
不是因為朝廷強徵,也不是因為鬥氣揚名,是因為國難當頭,是為了保家衛國! 【我們可以看到,從宋朝到清朝,武術越來越成熟也是形勢所逼。】 【朝廷總想著打壓習武之人,認為百姓習武就成了“刁民,卻沒想想,若是國家和平,誰會放下家中的農活擠出時間去習武?】 【大敵當前時,帝王逃竄,百官投降,最後是誰義無反顧投奔前線?】 唐朝的《唐律疏議》也有限制百姓私藏兵器的種類,在此之前,想要誣陷官員造反通常不是說私藏兵器,主要是說私藏甲冑。因為甲冑基本上各個朝代都不允許,但是兵器是不同的。 從宋朝開始才禁止民間私藏兵器,甚至連軍隊都不允許,平時訓練也是木刀木劍。 元明清同樣如此,尤其是元清,不但禁止民間私藏兵器火器,還禁止百姓集聚,百人以上就當做謀反。 但是當國難國恥發生,百姓意識到朝廷靠不住後,還是頂著一不小心就被當做謀逆造反的壓力,開始私下聚會、偷偷習武,用棍棒代替刀槍,用髮簪代替長劍,習武自保,也是為了保家衛國。 當國家面臨強敵即將覆滅,當軍隊次次戰敗官員只顧著逃跑,當貴族們只想著投降保住榮華富貴,正是平日朝廷眼中的“刁民,開始奮不顧身衝向最危險的戰鬥前線。 【從這些大俠身上,我們能看到“俠客 真正精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武術與軍事6 【前面說過,少林寺在明朝時期,會與官方合作,有重要的僧兵參與到保衛邊疆、教訓士兵。到了清朝,變成了完全相反的監視警惕。】 明朝還設有官職,這讓明朝的僧兵是得到官方認可,並且配合官府打倭寇,彼此之間非常信任; 到了清朝時期,合作變成了互相提防。 乾隆年間,河南巡撫徐績曾經請少林武僧前往軍營教習槍法,隨後便遭到了乾隆帝的嚴厲訓斥:“僧人既然已經出家,就應該恪守清規戒律,以柔和忍辱為主,豈能學習武術好勇鬥狠?” 不但乾隆皇帝對少林寺是警惕的態度,其他滿人官員,比如另一位河南巡撫雅爾圖對少林寺就是警戒之意:“少林僧徒素以教習拳棒為名,聚集無賴、□□之人,專意煽惑此等人入夥。” 由於滿洲更擅長騎射,一開始努爾哈赤就表示滿人是“以武立國”,對漢人習武極為警惕。 從入關以後,清初的統治者就開始嚴禁民間習武,並且派遣軍隊駐紮在少林寺附近嚴密監督,派遣官員入住少林寺。 曾經全國都有分院的少林寺只剩下嵩山少林寺,福建的南少林也漸漸的銷聲匿跡,少林寺的拳法教習轉為地下,但是始終是武術界的一個特殊符號。 俞大猷聽到這話非常生氣。 “我為什麼要把自己一身所學重新傳給少林武僧,就是希望少林寺能將有用的武術代代相傳,傳給更多人,能打擊更多的敵人保家衛國,這什麼清廷怎麼如此小家子氣!少林寺都約束,誰去打倭寇!” 俞大猷多年從軍,正因為從軍也更明白,在軍中受到的限制太多,許多將士不是沒實力,是不能肆意發揮。連他都經常被朝廷的文官上摺子罵得不行。 僧兵最大的好處,就是自由度要高許多,朝廷對少林寺類似於後世僱傭兵的態度,需要的時候請來幫忙,不需要的時候是放任自由訓練,寺廟的清規戒律也不會讓僧兵染上明軍裡抽菸賭博的惡習,僧兵的質量可是很高的。 戚繼光比俞大猷圓滑許多,也更懂政治官場的事,只要稍微一想大清的情況就猜到了內情。 “大清也是閉關鎖國,恐怕朝廷也覺得一閉關就沒有倭寇了。而且大清是蠻夷入關,就跟蒙元一樣,最忌憚的就是漢人習武,自然不會放任少林寺傳授武術。” 俞大猷氣得一拳砸在面前的石桌上,砸的石桌四分五裂。 【明朝滅亡後,在清朝的高壓□□通知下,少林武僧成為了不少遺臣烈士的寄情之地,民間編出了不少少林武僧的故事,比如很出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就是在民間誕生的,把棍僧誇張化了許多,這裡面也寄託著對前朝的懷念。】 “朕就知道那些漢人不死心!”對少林寺管理嚴格到接近嚴苛的弘曆完全不覺得自己哪裡做錯了,聽到這話頓時有了理由。 看,少林寺是明朝遺老遺少的寄情之處,就說要嚴格管控吧。 【但是,人會在什麼時候懷念過去?】 【當然是過得不如過去的時候。】 弘曆的臉色垮了下來。 “朕是康乾盛世,怎麼不如前朝了?” 天幕自己都說明朝貧窮,說大清富裕,這還叫不如前朝? 【安史之亂之後,唐人會懷念安史之亂之前;大宋南遷後,宋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