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頁(第1/2 頁)
不,太子和皇后還是好好活著吧,他們不想一起陪葬! 【太子母親與帝王原配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任何寵妃都無法取代的,不是大臣以為什麼死了皇后趕緊往後宮送女人當繼後就可以解決的。】 【對於高處不勝寒的帝王來說,一位一起從苦難裡走來的原配妻子,對丈夫與孩子的瞭解,和對帝王與太子的感情支撐作用,比她管理後宮的作用比大臣們能看到的多很多。】 【就像劍鞘,出劍時覺得可有可無,若是失去了,就會發現利劍會處處傷人。】 朱元璋深以為然,立刻一邊招手讓朱標到自己身邊,一邊連忙喚人去後宮看馬皇后。 “讓太醫去看看皇后身子,請個平安脈。” 說完他首先忍不住皺眉,宮中沒有女醫,實在是有些不方便。 天幕說大唐有女醫,難道,他還要設定宮中女醫? 朱元璋有些糾結,決定先看看天幕。 【隋朝時期,建立起明確的醫學教育制度,開始在太醫書安置於醫學教育相關的人員,比如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按摩博士、祝禁博士等員,出現了專門化的雛形。】 【到唐朝時期,把太醫署這一機構進一步整頓補充。】 【唐朝吸取了隋朝的醫學教育制度,並且在法制與人員上做得更為全面,比如說開創性對女性進行了醫學教育。】 唐朝的女醫,是從官戶婢女中選拔優異者30人以上,於內藥司外側建造別院進行教育。 女醫的教育形式與男性有所不同,不要求精讀古典醫學書籍,而是諸博士依據原文按照專攻口授醫療技術。 但是她們每月依然要參加醫學考試,由醫博士測試月考;到了年底有年終考試,由內藥司測試,修業年限為七年。 【前面我提到過,大唐雖然有女醫,但是女醫的素質不高,從這裡我們能看到,對女醫的文化程度基本沒什麼要求,授課也是別人轉授,但是就這,已經是歷朝歷代比較好的情況了。】 【到宋明清時,女眷想要看病,在女醫稀少的情況下,要麼是身邊侍女轉述病況,要麼是手腕搭著帕子隔著手帕由男大夫看診,這樣能準確嗎?甚至還有了懸絲診脈,你猜懸絲診脈真的能看準嗎?】 【這裡先賣個關子,我們再來看一看隋唐時期男性太醫的是如何培訓受教育的。】! 醫學與生命6 【太醫署相當於華夏古代的醫學院,最早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的太醫令秦承祖提出,秦承祖也是華夏最早提出創辦醫學教育和從事醫學教學實踐的人。】 宋文帝劉義隆意外地看向自家太醫令:“秦上手,恭喜,你後世揚名了!” 秦承祖,南北朝時劉宋醫家,也是官方的太醫令。 他精通針灸及醫藥,醫術高明,被譽為“上手”。 宋武帝劉裕與三子劉義隆在位期間,屬於劉宋的“元嘉之治”,劉義隆非常注重教育文化,在位期間出現了一系列後世耳熟能詳的名臣,比如謝靈運、劉義慶、鮑照、裴松之、范曄、顏延之、祖沖之、何承天等。 魏晉時期就開始流行的“建康文學史論”在這一時期發展到巔峰,《世說新語》、《後漢書》、《三國志注》等曠世名著都誕生於這一時期,元嘉之治開創了魏晉以來最好的社會局面,也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 在這樣一個文道昌盛的環境下,醫家秦承祖業深受影響,於元嘉二十年向劉義隆上奏,要求設定醫學,讓醫學博士去教學,培養更多的醫學人才。 秦承祖看了看天幕,趁熱打鐵:“陛下,天幕也支援設定醫學!” “父皇時都有龔慶宣和《劉涓子鬼遺方》,朕也不能讓父皇失望。”劉義隆很高興,帶著期待對秦承祖說道,“秦上手可別讓朕失望。” 秦承祖大喜。 陛下這意思不但是支援醫學教育,他鼓勵他著作更好的醫書,作為不如文學受到重視的醫家人,秦承祖怎麼會不願意,當即答應了下來。 謝靈運含笑道:“我們雖然是開始,但沒什麼經驗,恰好學學後世的經驗。” 秦承祖連連點頭:“正是,正是。” 且讓他看看,後世的醫學教育都發展成什麼模樣了。 【隋唐時期,醫學有個重要發展,就是分科更加具體詳細,比如隋唐時期對老人、少兒和婦科已經有了詳細的分科。】 【隋朝楊廣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醫學,在位期間改門下省為殿內省,統尚藥局,並親自組織編寫了《四海類聚方》《四海類聚單要方》2600卷,對前世醫方進行了系統總結。】 【楊廣創立的“太醫署”,既是當時世界上官方最高醫學教育機構,又承擔了一定的醫療職能。公元610年,太醫令巢元方編著的《諸病源候論》成書,這也是華夏第一部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