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頁(第1/2 頁)
“東漢?沒事,都是大漢。”劉徹碎碎念著自我安慰一番,心態很好,語氣也頗為和善,“各位都記下了吧?” “記下了記下了,用膠泥做!”不等工匠回答,有武將搶答。 不就是玩泥巴嘛,這還不簡單。 武將們一個個躍躍欲試,尤其是朝堂之上最年輕的霍去病,滿臉寫著“我要玩”,看在劉徹眼裡好笑。 他故意道:“好,大家回去好好做,三日後,做好了帶來朝堂,大家一起比試比試!” 霍去病搶問:“做得好有賞賜嗎?” 他人小機靈,快言快語,衛青想捂嘴都來不及了。 劉徹朗聲一笑,難得想要放鬆一下:“賞!” “前三名都有賞!就看你們誰有這個本事拿到賞賜!” 劉徹沒有立刻說出賞賜什麼,但是他對於武將一向頗為大方,一句話頓時讓大家都期待起來。 不光武將,文臣也有了意向,主父偃主動道:“陛下,臣等也想參與。” 劉徹也沒拒絕,反正獎勵只有三人,爽快點頭:“行!那就看哪三人有本事。” 看著文武百官一個個躍躍欲試,甚至開始商量讓家裡喜歡玩泥巴的小兒參與進來,劉徹也不攔著,含笑看著。 其實不光是朝臣,劉徹還是打算讓工匠們去嘗試。 術業有專攻,老實說,他對自己文武百官的手工藝,不抱什麼希望~ 劉徹也不說,到時候打算看笑話。 他甚至萌生一個惡意的想法:到時候不光選最好的三個,還選個最醜的三個如何?看看哪三個倒黴蛋能被選中。 劉徹越想覺得這個主意很好,也不說,打算三天後比拼時再說。 他笑眯眯地看著朝臣,心情好極了。 【宋朝以防禦戰為主,不出城開戰根本用不上沙盤,沈括捲入“案”中,也沒有將自己的能力得到發揮。】 【很多皇帝在殺人時都以為,華夏泱泱大國不缺人才,殺了這個還有下一個。但是事實證明,真不是。】 明朝並沒有第二個戚繼光來組建戚家軍抵抗倭寇,清朝也沒有第二個戴梓來研發西洋火器。清朝後期,西洋火器技術成員都是買火器時一起購買的技術人員,把西洋人當老祖宗供著,連維修火炮都不允許參與。 一直到清末,張之洞成立的漢陽兵工廠,才開始仿製德國毛瑟槍等已在西方被淘汰屬於已經比較落後的槍。 而這些看似落後於西方的“漢陽造”步槍,是抗日戰爭時的武器主力。 【在抗日戰爭期間,華夏軍隊一直面臨著裝備較差、數量不足的困難,尤其是武器極為匱乏,如果與日軍在平原地區拉開架勢正面交鋒,將處於極大劣勢。】 【但是另一方面,華夏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作風頑強,戰術靈活,運用本土的地形優勢發展出了一系列以及之長克敵之短的戰術——游擊戰。】 嬴政有些微微詫異。 游擊戰術其實古已有之,但是華夏古代更看重軍陣與計謀,並不重視游擊戰。 但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游擊戰的運用。 王翦能舉出詳細的例子:“吳王闔閭曾經採納了伍子胥的‘疲楚計’,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多地,不斷遊擊襲擾楚軍,時間長達6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而後吳國大軍攻城,大敗楚軍。” 但是王翦自己是穩紮穩打的戰術,並不是游擊戰的擁護者,聽到天幕推崇游擊戰,立刻想到了緣由:“看來對方果然很強,一時半會無法力戰,只能拉長戰線逐漸消耗。” 劉邦輕輕“咦”了一聲。 他設定了遊擊將軍,把遊擊部隊稱為“遊兵”“遊騎”“遊軍”,比如彭越,就曾經率領遊騎襲擊楚國軍隊,斷絕了楚軍的運輸糧草的後路。 後世的游擊戰,莫非師承他的遊擊部隊戰法? 【偉人在著作《游擊戰爭》中寫道:選擇伏擊地區時應注意下列各點:1有良好的隱蔽,使游擊隊容易看見敵人,而敵人不易看見游擊隊。2有良好的地形,而敵人不便於攻擊游擊隊。】 【游擊戰,遊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遊動攻擊。】 遊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遊是拼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鬥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游擊戰包括多種戰術,比如襲擊戰、伏擊戰、破擊戰、襲擾戰、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都屬於游擊戰,主要是運用華夏人熟悉自己本土的地形,靈活伏擊。 天幕放出了一系列的游擊戰影視資料: 士兵分為小支部隊,分散入地形複雜的山中,隱藏在青紗帳玉米地或者高粱地裡,等待著日本軍隊路過時給出突然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