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頁(第1/2 頁)
最後,王安石聽著對方越說越離譜,忍不住了:“你們這麼重義,怎麼自己不開倉放糧?” 別以為他不知道,這幾位學子家中可不貧寒,族中幾百畝地,還有商鋪農莊。 嘴上說的是書香世家,但是那麼大的世家,誰家不經營幾家商鋪,光靠種地怎麼養得起家族的幾百號人,怎麼供得起富貴生活和交際往來? 但是不同的是,這些“清貴人家”自己不會經手,朝廷也不允許官員經商,所以讓他人經手,但是名義上,都是自己的下人。 同窗們說什麼“我們施粥了”“我們放了湯藥”,力證自己的無辜。 王安石呵呵兩聲,並不想說施粥與開倉放糧完全是兩碼事,而且許多世家佔據的原本就是農人自己的田,施粥的糧食本就是農人自己種出來的糧食。 他知道口舌之爭改變不了現狀,也知道無論是商人的囤積居奇還是豪族開倉放糧都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商業,市場,宏觀調控……”王安石聽著聽著,思維已經飄到了天幕所說的知識,已經飄到了另一個領域。 或許,這個領域才能解決他想真正解決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管仲的手中,商業不僅可以致富,可以強國,還可以發動商戰。】 【歐美人喜歡玩的貿易戰,早在幾千年前,管仲已經玩過好多次了。】 【管仲在貿易戰方面有許多著名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衡山之謀、買狐皮降代國和買鹿制楚。】 “衡山之謀”中,管仲建議齊桓公向衡山國以極高的價格購買械器,再倒手賣出去。 隨後,燕國“無意中”知道之後,也跟著一起高價購買衡山國的械器。 等秦國和趙國知道後,也跟著買。 於是衡山國國君見狀,立刻把械器價格提高十倍,百姓都跟著去生產械器。 管仲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就讓齊桓公去趙國購買糧食,只用15錢買入,但是回到國內賣到50錢。 其他諸侯國見狀,又開始來齊國賣糧食。 等到齊國糧食充足,各個諸侯國的糧食齊齊被賣到齊國,而衡山國只顧著生產械器,沒有足夠的糧食,去其他諸侯國買不到多餘的糧食,只能來齊國購買。 齊國賣嗎? 不賣。 齊國不但不賣,還宣佈與衡山國斷交,其他諸侯國見狀也跟著與衡山國斷交。 衡山國遭遇了糧食危機時,魯國趁機朝衡山國發動攻擊,佔領南部。齊國隨後發動攻擊,佔領北部。 衡山國此時不僅缺少糧食,械器也賣給其他國家,連迎戰的武器都不足,最後只能放棄抵抗,選擇投降。 買狐皮降代國和買鹿制楚等計謀,也都與之類似,主要是先用高額利潤衝昏敵人的頭腦,讓百姓放棄農業生產去專營某個行業,織布、養鹿、抓狐狸、生產械器等等。 套路不在乎老,管用就行。 從現實看,非常管用。 這樣的招數,哪怕到了現代,依然屢屢得逞。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華夏的蘭花騙局,都離不開一個“高價誘之”。】 16世紀中葉,鬱金香由土耳其引入西歐各國,由於移栽困難數量稀少,鬱金香在歐洲,尤其是荷蘭,引發了搶購風潮。 1636年,大量投機資本湧入荷蘭,開始瘋狂炒作鬱金香,不斷地把鬱金香的價格抬高,抬高,再抬高。 最高時期,40枝鬱金香的市場價格高達10萬荷蘭盾,一枝摺合2500荷蘭盾。而當時荷蘭的普通技術工人年均收服才150荷蘭盾,只夠支付一枝鬱金香花的十七分之一。 在如此重大利益的刺激下,哪怕有人發現了不對勁,也只會想著,先買賣了再說,先發財了再說。 於是鬱金香的價格不斷被炒高,上漲到5500荷蘭盾,6700荷蘭盾,甚至一度上漲到10000荷蘭盾! 不斷有人因為一顆鬱金香一夜暴富,起初有些懷疑的人最終也選擇了下場。 因為鬱金香的球莖耐儲存,許多荷蘭人不囤積糧食選擇囤積鬱金香,以為可以等到價格更高一些時候拋售出去暴富。 然而當到了10000荷蘭盾的頂峰時,市場突然崩塌! 鬱金香的價格開始迅速狂跌,不斷地跌,一夜蒸發90,跌到無數放棄糧食囤鬱金香花球的荷蘭人傾家蕩產,跌到荷蘭有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跌到一度連英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市場經濟也受到影響。 最後,荷蘭不得不向其他歐洲國家求助,自己的經濟數年之後才得以恢復。 天幕放出了一位國際知名的女影星,她氣質高雅,身材纖細而高挑,是無數人的夢中情人,哪怕幾個世紀之後依然有男男女女為之著迷。 記者採訪她時,羨慕地問:“你如此纖細,是因為自幼學芭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