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頁(第1/2 頁)
歐洲之前失敗的陶瓷,是因為沒有加入高嶺土,而華夏的瓷器中,高嶺土要與瓷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並且燒製,才能生產出硬製陶瓷。 殷弘緒把這個發現傳信回歐洲,歐洲人恍然大悟,快速開始加入高嶺土研究。 18世紀60年代,英國掌握了硬質瓷器技術。 工業革命後,一位出生在陶瓷世家的陶瓷學徒喬賽亞·韋奇伍德,與人合辦陶瓷廠,投入資金與精力多次研究,最終研究出來了質量更高、生產力更快的新型陶瓷——骨瓷。 天幕放出了同一時代的陶瓷廠的生產情況。 韋奇伍德的陶瓷廠: 使用蒸汽機來研磨和攪拌原料,採用優質煤炭燃燒高溫燒窯,有大量的流水線工人生產,有嚴格的生產標準,不滿足直接當場砸碎重做; 大清的陶瓷作坊: 還在使用原始的水碓研磨原料,燃燒木炭燒窯,小型作坊手工製作著瓷器。 韋奇伍德的營銷方式: 對外做廣告,展示如何用四隻咖啡杯托起一輛十五噸重的運土車,然後請來小報記者報道,把韋奇伍德的陶瓷傳播到全英國! 對上層選擇贈禮,給英國皇室贈禮,給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製作餐具,給大清皇帝乾隆皇帝贈禮! 華夏的營銷方式:多年的口碑積累。 不說質量與藝術性如何,從商業角度來講,韋奇伍德的骨瓷迅速席捲歐洲,開始搶佔華夏的陶瓷業市場,後者毫無還手之力。 【喬賽亞·韋奇伍德的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外孫大家很熟悉,叫達爾文,正是寫出《物種起源》的查爾斯·達爾文。】 【喬賽亞·韋奇伍德後來靠著骨瓷打入英國上層階級,被稱為英國的“陶瓷大王”。達爾文繼承了優渥的家境,才能去環球旅行。】 【誇張一點,可以說是達爾文家族搶了景德鎮的生意,讓大清的陶瓷海外貿易崩塌。】 1783年,韋奇伍德陶瓷廠的80的產品被賣到歐洲各國; 1792年,英國徹底停止了購買大清瓷器。 1793年,英國反過來給乾隆皇帝贈送韋奇伍德骨瓷,順便利用乾隆皇帝打出英國高階瓷器的名聲,作為上流人士的代名詞。 大清瓷器生意斷絕的1792年,是乾隆五十七年。 這一年,美國總統選舉,喬治·華盛頓當選連任,同年,美國國會透過《鑄幣法案》,成立美國鑄幣局並制訂美國硬幣流通制度。 這一年,巴黎人民大起義,逮捕路易十六,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這一年,東西方彷彿徹底撕裂成為兩個世界,一個坐在新時代的蒸汽機車上,車輪滾滾向前;一個還駕駛著舊時代的木質馬車,還被當權者勒住了馬脖子不允許先進。 最悲哀的是,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還年輕的弘曆簡直要氣瘋了! “搶了大清的生意,還敢利用朕做生意!”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弘曆氣得把筆墨紙硯全砸了,差點把書桌上的名畫也給扔了,拿起來一看,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這可不行,他重新放下了。 【這還沒有結束。】 【大清的陶瓷產業被英國人搶走後,絲織品行業又被日本人搶走。】 大清與日本對外做絲織品行業有一個重要的原料貿易:生絲。 但是日本能後來者居上取代大清,在於與大清處理蠶繭的方式不同。 大清,或者說是華夏自古以來因為儒家和佛家的觀念,不殺蠶,等待蠶長大後破繭而出,手工抽取蠶絲進行繅絲,到清朝末年依然是這種原始的繅絲方式,販賣到歐洲後需要進行二次繅絲,增加了歐洲商人的成本和工時; 而日本人以及當時的歐洲人,處理蠶繭,會殺死蠶。 甚至不會等到蠶長大。 他們會在蠶繭恰好的時候,不會關心蠶長多大長得如何,直接把蠶蛹放入烘箱中,將蠶殺死,這樣繅絲的質量更高,歐洲人買過去後可以直接開始使用。 【其實當時歐洲已經有了機器繅絲,大清並非不知道,也有進步者要求引入機器繅絲,被拒絕了,理由是會導致手工業者失業,搶奪舊式行業的飯碗。】 【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勢不可擋的。】 【珍妮紡紗機剛剛問世時,也曾經遭遇過舊式紡織工的打砸,但是你個人的力量,能抵擋時代的浪潮嗎?】 【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導致了商鞅被車裂,但是抵擋不了大秦一統天下。】 【大清不接受新事物,認為“不義”。但是日本接受了,並且迅速取代了大清。】 日本學習的華夏的養蠶業絲織業,但是並不在乎蠶寶寶的生命。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如飢似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