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頁(第1/2 頁)
“毒言”是指烈性傳染病,包括在此時大秦人並不瞭解的“癘”病,也就是麻風病。 一群舉報的黔首和被誤會的鄰居看到病患,齊齊退避三尺。 原來這就是“癘”,看著好嚇人! 【“癘”就是麻風病。】 【根據大秦的制度,如果庶民發現身邊有人染上麻風病,要立即向官府報告。官府將患者抓捕後,經過醫士確診,會將麻風患者送到癘遷所進行強制隔離,以防止麻風病毒傳播蔓延。】 【但若是經過醫士檢查發現不是,並不會濫抓無辜。】 【秦法的嚴格,在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公正性。】 唐朝,皮日休對於秦朝的做法非常不喜歡:“癘之能禍人,是必有知也。” 從漢朝逐漸興起儒學之後,對秦都是以“暴秦”稱呼,對秦的癘遷所也是頗有微詞。 儘管漢朝唐朝其實官方都有隔離疾病的機構,但是民間一些儒生對此頗有微詞。 哪怕民間自發興起隔離,部分儒生認為獨自隔離病患不義,要以身作則證明沒有傳染性,反而要家人先親近照顧,病癒之後才出門。 比如皮日休,就認為“癘”是不忠不孝、諂媚之徒身上才會得病。 南宋洪邁同樣表示:“疫鬼不犯之家或是三世積德,或門戶將興。” 這並不是單獨只有這二人是這樣的觀點,在儒生中頗為流行。 從漢朝開始,被漢儒結合漢朝流行的讖緯文化,將儒學神秘化後,儒生相信個人德行可以規避乃至戰勝疾病,於是影響了後世各種各樣的“孝感動天”來治病。 【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疾病,在當時並沒有可治療的手段,被收入癘遷所後,只有一死。】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麻風病都是絕症,當時的大夫並沒有好的治療手段,病患自己十分痛苦,病患的家屬也只能把病患隔離放逐。】 或放逐海上,或放逐深山,父母含淚把患有麻風的孩子和衣物食物一起留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自己只能忍痛離開。 對於麻風病人自己來說,也是非常痛苦。 因為體貌有異,麻風病患者常常被隔離在社會之外,飽受歧視,基本無法正常生活。 無獨有偶,在西方古代,同樣是認為麻風是“不潔之人”“道德有罪之人”才會得的疾病。 西方統治者要求麻風病人全身裹白色麻布,手裡拿著鈴鐺,所過之處搖晃鈴鐺,向外人宣佈自己麻風病人的身份。而且不被允許進入公共場合,個人財產也要被沒收,沒有繼承權,最嚴重的時期甚至要被處以火刑,飽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 聽到這裡,夏無且深深一嘆,感到十分慚愧:“老臣無能,至今也沒能研究出有效的方子來治癒癘病。” 整個太醫院都愧疚了。 儘管他們主要負責照顧貴人,可是醫者仁心,看到天幕呈現的受苦的黔首,依然感同身受。 來自肢體的痛苦,和來自外界的歧視,只能等死的絕望,想想都無法忍受。 嬴政淡淡道:“沒研究出來就繼續研究,大秦不缺金銀,還有天幕在,你們就打算一輩子研究不出來嗎?” 夏無且立刻被刺激到了:“當然不!” “有生之年,臣一定能研究出來!”夏無且以立軍令狀的態度,鄭重對嬴政承諾,也是對自己,對大秦人的承諾。 【到了隋朝時期,才有了專門的麻風病醫院,從天竺來的僧人那連提黎耶在公元556年,在河南汲郡西山寺設“癘人坊”,專門收癘疾病人,男女分開居住,有專門的人照顧衣食住行。此後各朝都開始有麻風病醫院。】 【到了現代,麻風已經有了更好的治療手段,但是放在古代,可能防比治更有條件實施。】 【防護的重要手段,就是口罩。】 荊咕特意放出現代人戴著口罩的模樣,以及醫用口罩的實物。 結構非常簡單,一看就會。 簡單到古人開始懷疑:“這樣的小布片真得能擋住可怕的麻風嗎?” 【有一種說法,就是口罩也是從華夏起源的,來源是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紀》裡記載,大汗身邊的侍從為了避免唾沫汙染給皇帝的食物,都要以面紗或者綢布遮住口鼻。】 【這個說法不太嚴謹,算不上是醫療手段。但是護住口鼻,的確能防治疾病的傳染,而且華夏古代也並非沒有大夫意識到口鼻才是傳染疾病的關鍵。】 明朝時期,醫學家萬全的桌案上放著自己正在寫的《萬氏醫書》,聽到天幕這話,他頓時找到了知己:“可以用雄黃點入鼻竅,阻隔疫病於口鼻之外。” 萬全沒有用口罩,但是在行醫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呼吸傳染的途徑就是口鼻傳播,採用的是傳統的辟邪殺蟲的雄黃。 明末時期,吳又可想起正在民間肆虐的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