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頁(第1/2 頁)
曾經他輕鄙商人,在這種仇恨的刺激下,朱元璋第一次開始認真聽商業的作用,還不忘督促皇室宗親與大臣們:“好好聽!好好記!天幕結束朕要考試!” 大臣還好,早習慣了朱元璋的嚴格要求,一群皇室宗親齊齊如喪考妣。 如此輕鬆地看天幕,看完改革各種措施就罷了,那主要是大臣們的事,怎麼還要考試?他們又不用參加科舉,至於嗎?! 卻不知朱元璋已經決定了要解決大明宗室費錢的問題。他知道皇室宗親過習慣了奢華生活,由奢入儉難,國庫不發放供養一定會想方設法撈錢,但是地方賦稅不能動,那就只能從現在開始,讓宗室自己學會經商掙錢。 現在朱元璋雖然安排了宗室各種任務,但是未來的帝王若是出於忌憚之心,定然不會讓宗室插手軍政。換句話說,經商是最沒有威脅性的。 【商業始於貿易,從遠古時期開始,華夏已經有了商業貿易。】 黃帝以前,還是華夏上古部落時代,部落之間經常有武力衝突。 神農氏時期,農業開始有了萌芽。 神農嘗百草,被認為應該是以神農氏為名的部族開始嘗試農耕種植,並且開始有了最早的煮海為鹽。 神農氏立市以供交易,使財貨流通,居住在山區的百姓以皮為貨幣交易,居住在江河畔的百姓以貝殼為貨幣交易。 天幕上出現一批身披毛皮或者麻布衣服的遠古先民,他們聚族而居,有各自的氏族圖騰。 他們磨著石器、骨器,在土地上刀耕火種,進行各種農作物的耕作。 有些居住在海邊,因為人類對鹽的渴望,開始嘗試煮水為鹽。 到了部族一年一度的市集上,善於耕種者提供糧食和皮毛,善於煮鹽者提供海鹽和貝殼,用來交易自己需要的東西。 這些古老的以物易物,正是最原始的交易。 【因為遠古先民多居住在河海之濱,“貝”作為貨幣最為普遍,這樣的文明一直留存在華夏的文字中。 比如文字上與財富有關者,皆從“貝”字,比如負、財、貢、貧、貨、貪、資、贈、賜、賒、購,還有“買賣”的繁體字,都有“貝”字。】 黃帝以武力統一部落之後,修道路建立統一政權,在各種行政機構裡,已經出現了國營工匠,並且有左右大監,監察國家經濟。統一政權,給了商業興起的條件。 此後,黃帝統一度量衡,命隸首作算數,度以定長短,量以定大小多寡,衡以定輕重,度量衡由是而成。 在眾多的金屬礦物中,開始立五幣,鑄金刀。 黃帝時期的礦產,有丹砂、黃金、慈石、銅金、陵石、赤銅,黃帝規範五幣後,以珠玉為上,黃金為中,刀布為下。 在統一的秩序與貨幣下,農者能夠安心種地,商人得以安心營業。 有關黃帝的歷史,哪怕是古代的皇帝們知道的也不多,只能從一些春秋戰國時期的書籍去想象上古時期的堯舜之治,根據神話去還原傳說中的部族首領。 “統一天下,必須要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嬴政微微頷首,對黃帝與自己不謀而合的做法非常滿意。 他果然是千古一帝,與遠古聖人做出了一樣的抉擇。 【在西方人眼裡,華夏人做飯彷彿要施法,都要用手指頭伸進去“做法”,其實華夏人的“做飯魔法”,是在用手指量水的深度。】 【那麼為什麼水深要用手指量呢? 因為這就是華夏最古老的度量衡,以人體為標準的度量衡,一指約為“一寸”,大概在2-3厘米,我們觀察著需要到一指的哪個關節哪個深度,就能大概估算水與米的比例。】 荊咕特意放出現代人的做飯影片。 只見一個電飯煲裡,被人倒入白米,然後用水淘洗之後,最後倒入清水,一根手指頭探入水中,看看水沒過的關節位置,就知道水是多了還是少了。 天幕特意用字幕做出了人關節的長度,一個手指關節約為一寸,荊咕放出的是自己的手,她的小短手手指一節不長,25厘米。 “後世的數算計量單位不同,看起來也更為精確。”大秦時期,數學家張蒼看著天幕上用阿拉伯數字標註的度量衡,非常感興趣。 現在的度量衡寸尺等,日常生活使用取大概範圍,精確到小數點後面的精準程度是做不到的。 南北朝,數學家劉徽看著“25厘米”的標註,心念一動。 “咦,這個計量方法很好記。”小數的理論,在華夏正是由數學家劉徽第一次提出。 他在計算圓周率時,用到了尺、寸、分、厘、秒、忽等7個計量單位,把“忽”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而元朝時期,數學家朱世傑同樣意動。 “這種點,比文字快捷。” 朱世傑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