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大鬍子商人嘆氣:“前面那麼多寫書留名的,可沒有商販。” 圓胖商人不服氣:“呂不韋不就是?” “那怎麼一樣……” 【古代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寫有《伊本·白圖泰遊記》,記錄了在華夏的所見所聞,還特意介紹了海事方面的法律條例】 【阿拉伯商人蘇萊曼、艾布·載德·哈桑·西拉菲等寫有《中國印度見聞錄》,在書中對中國和印度進行了對比,並且盛讚中國】 “商人!是商人寫的書!”圓胖商人頓時激動了。 “我聽到了,還是兩個人一起寫得。”大鬍子也被激勵到了,拉住圓胖商人的手,他倆是同族,也是一起做生意的老搭檔,“我們也可以!” “這書不但可以傳給我們的後世子孫,還有機會傳到千年以後!” 情緒激動之下,沒控制住聲量,酒樓裡大少人聽到二人的話語。 儘管有世家公子嘲笑他們痴心妄想,但是商人就沒有臉皮薄的,就當沒聽到。 聽到商人也可以寫書傳到後世,還傳到國外,這一刻,不少商人心動了。 為了方便經商,商人哪怕不能參加科舉,多少還是識字、會記賬的,雖然文采可能沒有世家公子那麼好,但是天幕也說了,主要是記錄所見所聞,介紹他國的地理風情,這個有內容就行了。 實在不行,請人潤色嘛,寒門子弟還幫人寫信掙點米糧錢呢。 【阿拉伯著名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著有《道里邦國志》,在裡面稱呼華夏為“漢府”,記錄了華夏的港口、飲食、城市和特產等】 【阿拉伯著名學者伊德里斯在其地理書《雲遊者的娛樂》裡記錄了華夏的地理,記述“中國面積廣,人口多,多良港……”】 【學者麥斯歐迪在其代表作《黃金草原》裡寫了一個有關中國國王的動人故事】 【文學家賈希茲在著作《突厥人的功勞》讚美華夏人的工藝,在《賈希茲文集》裡詳細描寫了中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比如穿絲綢衣服,不戴頭巾,主食是大米,喝得飲料也是稻米發酵而成的,沒有葡萄酒,用米釀醋造酒等等】 天幕下,不同朝代的商人開始奮筆疾書,不識字的讓小廝記錄。 寫兵書詩書他們不行,這種記錄民俗風情記錄民間故事的,他們走的地方多了,還是可以努努力的嘛! 誰還沒有個青史留名的野心呢! 【大家都熟悉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裡多次提到中國生產的物品】 【這一切都說明了阿拉伯與華夏的密切往來,也說明了華夏文化對阿拉伯的影響深遠】! 四大文明古國12 【阿拉伯帝國很早就與華夏有來往】 【漢朝時期,華夏把阿拉伯稱為“條枝”,《漢書·張騫傳》記錄“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條枝、身毒國”,這是我國史料裡雙方交往最早的記錄】 “張騫傳!”劉徹狂喜。 張騫雖然還沒返回,但是既然有他的傳記,那說明不但能順利歸漢,也一定是作出巨大貢獻! 眾臣齊齊拜下:“恭賀陛下!” 【唐高宗時期,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正式派遣使者來長安,雙方正式建交,此後到大唐的商人絡繹不絕】 【這個時期,除了漢武帝時期開闢的陸上絲綢之路,還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也叫做海上香料之路】 【宋朝時期,大宋的西北地區為遼國和西夏轄區,河西走廊受阻,於是主要走海路】 趙匡胤臉色一僵,覺得無形傷人最致命。 變成遼國和西夏轄區,被迫走海路什麼的,老祖宗如果聽到了要嘲笑他大宋無人了吧! 老祖宗劉徹的確在嘲笑:“大漢辛辛苦苦打通絲綢之路,後世竟然連地都丟了,廢物!” 桑弘羊連忙提醒:“陛下,天幕既然說了絲綢之路重要,我大漢可以依託此路,提前與周邊國家交流。” 劉徹滿意點頭:“愛卿說得是,此事就交給你了。” 至於最初派遣張騫是為了聯合大月氏打匈奴什麼的,沒有的事,他眼界開闊,當然是為了放眼世界! 等國庫有錢了,打哪裡不可以! 【阿拉伯商人運來香料,如乳香、蘇木、龍腦、龍涎香、胡椒、沉香等,也運來珠寶如象牙、犀角、玳瑁、珍珠、瑪瑙、珊瑚、琥珀等,還有玻璃製品】 【從華夏帶回阿拉伯的主要是陶瓷、絲綢、茶葉、麝香等特產】 【大唐的商船最遠抵達了阿曼、巴林、巴士達和巴格達等地,還在巴格達建立了專門販賣絲綢、瓷器的“中國市場”】 【而大唐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是廣州,被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形容為“阿拉伯商貨薈萃之地”】 天幕再次放出了地圖,特意標註出這兩個繁華的大都市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