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2/2 頁)
是比較端莊規矩的坐姿。而且還有個有趣的說法,說是因為女媧摶泥造人時尾巴是盤起來的,所以最古老的甲骨文選擇用這個姿勢】 【“男”字是用得職業分工,甲骨文看起來像是一個人在耕地,這也是華夏農耕文明的顯現】 【甲骨文中的“母”字,帶有母系崇拜的元素,重點強調的是雙乳,含義是指“母”是孕育過子女的人。“父”是用的一個人類似拿著斧頭的“斧”字來代替】 【還有“夫”和“婦”,商朝時期並不是指夫婦,而是分別指成年的男性和女性】 【“夫”看起來像是一個邁著豪邁大步走著的人,而“婦”是“女”旁邊多了一把掃帚,這也是母系過渡到父系的證明,開始被圈禁在家中,被家務勞動束縛】 【哪怕是現代,“婦”的繁體字是“婦”,也就是一個“女”人拿著掃帚,從事家務勞動】 “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天幕下的腐儒搖頭晃腦,覺得天幕說得很好,從字形來看,女子就該在家做家務,服從自己的丈夫。 他們振振有詞,對著身邊的女性宣傳自己的大道理: “婦,服也,服家事也。” “女子為婦,灑掃庭除。” “本就是理所當然,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造字如此,人更應如此。” 【也可以說明,商朝時期父系已經壓制了母系,但是至少,還有母系部分殘留,允許婦女掌權】 【甲骨文這個時期的文字,到了後續會看出鮮明的對比】 【再到了“奴”,奴隸的奴,奴僕的奴。甲骨文中的奴,是反手被捆縛在身後的“女”字,雙手從身前變成了身後交叉,像是手被綁在身後。這表示戰敗被俘虜淪為奴隸的人。但是戰爭時期被俘虜的只有女性嗎?並不是。】 天幕放出了一系列的戰俘,各個朝代的戰俘。 如果是正常的戰敗,男性戰俘,也就是敵國計程車兵更多; 只有滅部落滅城滅國之後,才會有大量的女俘虜。 戰俘也不是全部會被殺,在商朝重視人殉,男女戰俘都會被帶回去用來祭祀神明。 其中漂亮的女俘虜還會遭遇到更汙辱的待遇,但是汙辱她們的人不但不會反思,還會更加貶低。 造字者就是這麼神奇,只用“女”字的甲骨文來演變成為“奴”,一邊把對方踩到泥裡,一邊又放縱自己的慾望玩弄卑微的女俘虜。 【從“妻”和“妾”的甲骨文也可以看出地位的差異】 【“妻”和“敏慧”的“敏”是相似的甲骨文,刻畫的非常柔情,看起像是翩翩起舞的女子動態】 【“妾”則非常簡單,就是“女”的甲骨文上面多一橫。因為商朝時期的“妾”許多都是從戰俘或者罪人裡收納的,這一橫,比較類似枷鎖或者綁縛住的繩子】 西晉時期,石崇府上,備受寵愛的小妾綠珠正坐在池中的涼亭內,漫不經心聽著天幕,手裡笑嘻嘻地把珍珠寶石當石頭去打水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