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為殘酷的阿登戰役中,他的部隊也是傷亡最小的。史學家認為,部隊傷亡人數最少,是對巴頓一生最大的安慰。
“粗魯”司令最講民主 巴頓給人的形象是極為粗魯,髒話連篇,動不動就訓斥他人。其實真實情況是 ,巴頓具有非常好的軍事民主精神。
一是他相信部屬的創造力。巴頓身先士卒到前線視察,除了鼓勵士兵外,從不參與下級部隊的事務。也就是說,他到前線後,從不發表什麼指示。他說:“不用告訴他們怎樣幹,只需告訴他們幹什麼就行了,而這一點在下達任務時就明確了。要相信他們有驚人的獨創力。”他在擔任第3集團軍司令後的第一次見面會上說:“我以前打過勝仗,今後還要打勝仗。我打勝仗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為我有優秀的指揮官和參謀。”
“魯莽”將軍傷亡率最低(2)
二是他只下達任務,而不告訴部下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無論是和平時期的訓練,還是戰爭時期的作戰都是如此。有一次,他給一個名叫梅肯的裝甲師師長下達了任務,接著說:“你所要的中型坦克我沒有,但是,你必須完成你的任務,要把輕型坦克當作中型坦克用……”說到這裡,他感到不妥:這不是在向梅肯介紹作戰方法嗎?於是,他馬上停住話頭道:“噢,見鬼!該怎麼辦你比我更清楚,我提拔你當了將軍,你就應該做個樣子證明我沒有提拔錯!”說完他就走了。在巴頓看來,如果插手部下的工作,或者過多地告訴部下完成任務的方法,就會養成部下的依賴心理,使得他們的創造力被泯滅。
三是用智者,不用蠢才,強調司令部的團結。巴頓相信部下的創造力,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一批智者團結在他的周圍。換句話說,他對部下的信任,來自於他相信自己的部下都是素質高的智者。巴頓手下的軍官都知道,巴頓下達任務後,就看完成結果了。如果你完成任務,他就會通情達理;如果你完不成任務,那隻好求上帝保佑了。巴頓常對部下說:“我打仗不是圖好玩,你們也不能當兒戲。軍官們必須有智慧,而不能是蠢才。蠢才是他媽的要倒黴的,因為蠢才打起仗來,就要變成死人。”巴頓不允許在他的周圍有蠢才轉來轉去。同時,他極為強調團結。他認為,軍隊是一架機器,任何個人的作用都來自整體功能的發揮。如果脫離軍隊的整體而追求個人的個性,那就只有失敗。比如,他的司令部有一個獨特的原則:凡屬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的參謀,不論職務高低、能力大小,一律撤換。司令部必須是個團結的大家庭,才能正常地工作。
巴頓的軍事民主作風,為他的部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拓展了無限空間。
“簡單化”的將軍令敵人畏懼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巴頓關注的不是為什麼要打仗,而是關注戰爭的直接目的。他曾對士兵直言不諱地說:“什麼是戰爭?戰爭就是殺人!你們不殺死敵人,敵人就會殺死你們,戳穿你們的肚皮,或者擊中你們的內臟!”他還曾風趣地說:“贏得戰爭勝利可能有許多方法,正如剝貓皮有許多方法一樣;但人們往往忘記了,剝貓皮的方法再多,最後也還是去掉它的皮,贏得戰爭的方法就是打敗敵人!”
巴頓在作戰中,強調的是快速致勝。“抓緊時間狠狠地打”,“用手中的一切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給敵人造成最大的傷亡和破壞”,“迅速、無情、勇猛、無休止的進攻,是致勝的秘訣”……這些話經常出現在巴頓的嘴邊。一次,巴頓在視察途中,正遇上道路極為不暢,一長串的運送作戰物資的車隊停在路上。巴頓從吉普車上下來,馬上向前走,想看個究竟。到了擁堵點,他發現是一頭拉車的騾子死活不肯走,趕車計程車兵急得滿頭大汗。巴頓氣得大罵道:“蠢貨,你連最簡單的辦法都想不出來,你還能幹什麼?”說著,他從腰間拔出手槍,開槍打死了那匹騾子,並親自動手幫助士兵把那輛大車和死騾子推到了路邊。巴頓看著逐漸暢通起來的道路,對聞訊趕來的師長施密特說:“如果因此影響我的推進速度,我第一個命令就是把你撤職。”
1944年秋,巴頓的第3集團軍離開解放了的巴黎,向萊茵河快速推進。然而,油料供應越來越少,他的部隊的推進速度越來越慢。巴頓急了,向艾森豪威爾拍電報,要求立即補給足夠的油料。可是,即使艾森豪威爾將油料批轉下來,巴頓也認為時間太長了。於是,他竟想出來一個怪招,下達了一個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命令:任何士兵如果能夠偷到油料,不管是美軍其他部隊的油料,還是德軍的油料,都放假三天。一時間,巴頓的友鄰第1集團軍、第9集團軍的油料經常莫名其妙地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