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火朝天,重騎兵們卻無用武之地,天天操練不已,就盼著吐蕃人衝出來大幹一場。
李天郎向連雲堡方向眺望,黃昏來臨,但火光將那邊映得通紅,喊殺聲驚天動地。又有很多人將死去,再也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大人,我們可以回故鄉了!”一個失去手臂的老兵在浸透鮮血的傷布在下快活地說,“我可以回家安逸地種種地,伸手拿朝廷的衣糧錢了!”他們活著回去了,還將帶走同村袍澤的一把骨灰……但他們畢竟回去了!回到故鄉了!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地方,和他們的根呆在一起!而自己呢?自己的根在哪裡?難道自己作戰也是為了那所謂的終生的衣糧?李天郎手扶柵欄,呆望著西邊的雲霞,不禁生出無限感傷……
“李校尉好雅興!”
是張達恭!李天郎趕緊稽首行禮!
“就是那個擊破恩蘭騎兵的磐石校尉?”一個威嚴的聲音在張達恭身後響起。
李天郎脖子一緊:這個似曾相識卻又有些高遠的聲音是誰,他已經猜到了………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武威軍最高統帥…………高仙芝。足以叫整個西域顫
抖的人!
第四章 懸崖
有關知識:1、車弩:史載車弩為“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 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見李筌《太白陰經》卷四)。
2、唐時“一丈”約為3米,文中通天崖高約20丈,即近60米,可謂高崖也。
3、監軍邊令誠(後來在安史之亂中借潼關之敗殺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左陌刀將),別將段秀實,撥換守捉使賈崇璀,疏勒守捉使趙崇砒,先鋒席元慶,番兵營都尉賀婁餘潤,中郎將田珍(右陌刀將),中使判官王廷芳,帳下幕僚劉單、岑參,封常清等歷史上皆有其人,都為安西名將名士。
4、安西轄下各小國國情大致如下:唐朝時,西域地區已有許多以城郭為中心的小國,都已進入封建社會。立國在今天山南路的高昌(今吐魯番)、焉耆 、龜茲(今庫車)、于田(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噶爾),是著名的五個地方政權。
高昌有3郡、5縣、22稱、戶8000、口3770。吐魯番盆地農業發達,植棉織成“白疊布”。高昌有許多漢人,這裡通行漢文。
焉耆有戶4000。臨博斯騰湖,有魚鹽及灌溉之梨,農牧業較發達。
龜茲有5大城、數百小城。百姓以農牧為生,鐵冶較著名,所產鐵器行銷西域。這裡佛教流行。
于田有5大城、數十小城。百姓勤於紡織,並有自己的文字、語言。
疏勒有大城12,小城數十。農業、紡織、礦業都有發展。
5、吐蕃在地方上實行軍政合一的制度,把全境劃分成四個軍事行政區,即拉如、葉如、伍如、雲如,各區的領兵軍官兼任地方行政長官。每區又分上下兩部,其下有若干千夫長以統部民。從《舊唐書·吐蕃傳下》的記載中,可知吐蕃的地方官也兼採唐制,設節度使、觀察使等職,節度使之下設州,州置守將,如維州守將悉怛謀。軍事據點設討擊使,如別將尚恐熱為落門川討擊使。
※※※※※※※※※※※※※※※※
“西涼團校尉李天郎參見大帥!”李天郎在不同場合見過高仙芝四次,由於官銜差別懸殊,每次只是遠遠的觀望,而今天這位名震西域的武威軍統帥就站在他面前。
張達恭閃身讓出道來,李天郎這才發現,不知什麼時候,一大群文官武將已在他身後站成2排,一個渾身披掛華麗山文鐵甲的壯年男子站在他們中間正目不轉睛地打量著他。雖然低著頭,李天郎也能感覺到他利如刀鋒的目光正從頭移到他的腳,居然還在他腳上停留了一會,又回到他的手上,“免禮吧,袁德和張都尉都說你是個特別有禮數的人!”高仙芝說話很慢,最後幾個字還有意無意加重了語氣,“果然如此啊!”
高仙芝個子不高,也就中等身材,在身材魁梧的張達恭面前卻絲毫不顯矮小,他就抄手在那裡一站,似乎立刻就光芒四射,將周圍的一切都掩映了下去,身邊所有的人都知覺不知覺地成為簇擁他的陪襯。
李天郎心中一凜,感到莫名的壓力。即使作為元帥,高仙芝的話也顯得有些輕慢和無禮,可能他知道自己的底細……一股說不清的衝動突然從他心底裡噴湧出來,他索性抬起頭來,既不謙卑,也不張揚,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