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睛,一樣的耳朵,一樣的鼻子?”
姚先生引用一句諺語說:“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這頗似給體仁一個打擊。
體仁的父母答應再想想這件事。父親贊成,因為他思想自由,又有錢,正不知把這個嬌慣壞的兒子怎麼辦。體仁願意去,是因為去到一個新世界,而且出國留學也是最新派最幸福的青年的事。留學回國之後,穿著西服,拿著手杖,說英文,似乎很體面。說句公道話,他也想成器了。
母親覺得不對,可是使她能順從的原因,是藉此解決家裡一個急迫的問題。因為銀屏現在二十二歲,還在他們家。她因為是南方人,不能在北平出嫁,必須回到南方的家鄉去,但是沒人接她回去。去年春天,銀屏要隨著馮舅爺南下時,出發的日子總是不合適,後來銀屏又生病,於是只好作罷。後來就沒再提那件事。這件事情很尷尬,因為一個二十二歲的寧波姑娘,已經很懂事了。也許,正像珊瑚向姚太太出的主意,叫體仁離開銀屏,體仁也許會重新做人。
第二天,大家到香山圍場的時候兒,人人都很有興致。木蘭和莫愁是因為秋天就去上學,體仁是因為就要去英國,姚氏夫婦因為家裡的問題逐漸解決了。
因為香山並不遠,大家徒步而行,傅先生和孔太太先商議好,早飯之後,在香山旁邊的廟那兒見面。他們到了之後,發現立夫兄妹和母親已經到了,正在石頭拱道外面徘徊。立夫跑過去向他們微笑打招呼,但是對木蘭姐妹、珊瑚和曼娘僅點了點頭兒,這也是規矩。木蘭和莫愁向他臉上仔細看了看,不由得微笑了一下兒。這是因為昨天她們聽說又看見他之後,對他越發有興趣的緣故。
體仁和他說話,小姐們在一旁聽著,卻假裝著彼此自己說話。自從聽見孔立夫回答他是不是孔夫子的後人,體仁就覺得喜歡立夫,因為體仁自己也是常常批評官場,自己說話也坦白直爽。實在說,體仁是個還夠聰明伶俐的孩子,只是天生不喜歡傳統老規矩,跟官宦家的兒子一起混也覺得無聊。立夫就顯得和那些官宦之家的子弟不相同,並且像他自己一樣,也有一種非正統派的思想。大概立夫生於清寒之家,看不起財富,看人,都是看人本身的價值。體仁一遇見他,就把自己的虛飾驕縱完全放棄,願意以赤裸裸的自己和他相交。是不是那天早晨因為他要到英國去,並且打算要強學好,才和長輩認為優秀的青年交朋友?
在香山圍場的山麓,方丈帶著一群和尚出來迎接傅先生,嘴裡說著最斯文漂亮的北京話,這是因為西山的和尚常常接待朝廷的大官和王爺。方丈手裡拿著一串素珠兒,在前面引路。這個圍場,現在叫香山,是一帶樹林茂密的陡峭山坡,一直延伸到後面的山岡。在一段喬木參天濃廕庇日的小徑之後,有幾段長長的石頭臺階,通到山頂的正殿,兩旁有若干蜿蜒小徑,通到寺院的各處廳堂。立夫和體仁走在傅先生他們後面,和幾個僧人說話,女眷們則在最後跟著。木蘭的母親,為了自己的一點兒私心打算,似乎盡力和立夫的母親培養友情,所以她倆一塊兒走,而傅太太則和姚家兩位小姐曼娘、珊瑚一塊兒走。
他們才攀登了一小段石階,立夫轉身去攙扶他母親。體仁只剩一個人,等他母親過來,也攙扶著母親。她母親高興得歡呼道:“好兒子,你若天天這麼樣兒,我不知道該多麼歡喜呀!”體仁覺得自己很光采,向母親說:“在家您有丫鬟伺候,用不著我。至少我也有一番孝心哪。”
她母親說:“別說大話。你看見孔家的兒子去攙扶他母親,你覺得不來攙扶我難為情。你跟他交朋友,對你有好處,跟人家學著務正。立夫,你肯不肯跟我兒子交朋友?”立夫回答說:“姚太太,您說笑話兒。您若不嫌我沒出息,就是我的面子。”
珊瑚、木蘭、莫愁,三個人看見體仁攙著母親往上走,彼此用胳膊肘兒頂對方,彼此驚而相顧。兩位母親互相問對方兒子的歲數兒。木蘭的母親聽說立夫是十六歲,比體仁小三歲。木蘭聽見立夫的母親說,自從他丈夫死後,他們就指望收房租過日子,現在正打算把四川的房子賣一部分,好供給立夫上大學,她要把一切財力都投在立夫的教育上。木蘭聽見孔太太這樣說,心靈的深處,頗有所感。木蘭也知道人間的窮人,可是不知道自己的相識之中有人要把一部分產業賣了供給兒子上大學。她覺得這個想法不錯。
現在有一個和尚告訴他們走旁邊的小徑,不致太累,於是女人都到左邊去走。和尚把他們引入一面大牆,等一進大院子,看見有一座大廳,對面懸崖聳立,上面喬松茂密,清流自懸崖流下,下面匯為池塘,水極清澈。大廳前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