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形勢嚴峻的白河城(求票求收藏)(第1/4 頁)
法不禁讓眾人著實為其捏了一把汗。
從1993年到1995年這兩年時間,巨人集團在珠海和上海兩座城市進行了多媒體軟體的封閉式開發工程。之所以將研發地點部分地設在了上海,是由於上海的教育水平相對全國而言比較先進。史玉柱不惜花重金聘請了上海市重點學校的高階教師進行教材的編寫工作,並以上海的學校為模版進行軟體的程式編寫。在市場推廣方面,史玉柱也不遺餘力地著手佈置計劃。即使從今天來看,史玉柱的這項計劃也是近乎完美的:第一,準備階段完成主流媒體的宣傳準備工作,包括報刊廣告設計、POP廣告設計(POP是PonitofPurchase的縮寫形式,指的是購買地的促銷廣告,這是國內外一直廣受關注的廣告形式)、宣傳冊的印製、宣傳品的定製以及珠海培訓會的籌備工作。第二,實施階段主要將廣告進行鋪開,投放單位為各地的晚報、中學生報和青年報。第三,在渠道的擴充套件計劃上,除了按照傳統的思路發展電腦經銷商,還要開闢以書店網路、百貨公司網路、教育系統網路(包括各地各級的教育委員會和直屬中學)為物件的直銷網路。而在促銷的方式上,則採取了展覽會和研討會等豐富多樣的形式。
按照正常的思路,好的專案加上好的推廣,如此天衣無縫的佈置,可謂是“天下無雙”。就在坐等豐厚利潤滾滾流入巨人大廈的美夢還沒有醒來的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史玉柱又遇上了一個大麻煩,而這次的遭遇也帶來了史玉柱所作出的一個重要決定:離開這個讓他歡喜讓他憂的電腦業。
2.遭遇重挫:巨人淚別IT
多媒體教育軟體的投放並沒有如史玉柱想象中的順利,不僅沒有帶來他認為的“革命”,反令史玉柱在這上面栽了一個大跟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多媒體教育軟體依靠的是中文之星的支援,操作十分繁瑣,而且缺乏硬體載體使得這一套看似完美無缺的軟體無法適應市場,在市場上找不著方向的史玉柱已經有些欲哭無淚了。
之前史玉柱還曾嘗試進軍手寫電腦。史玉柱深知技術對於企業的推動作用,他一次次抓緊推進漢卡的更新升級,足見他對這一觀點的深刻理解。手寫電腦在當時看來,無疑是一項十分先進的技術成果。在今天看來,16開紙大小的手寫電腦和現在輕巧的PDA相比的確有些笨重,但在當時,卻是炙手可熱。據說,當時巨人的手寫電腦的銷售並不是在珠海進行,而珠海這座新興城市的一些企業卻帶著政府領導的“緊俏物資”的批條慕名前來購買手寫電腦。到1993年底,隨著手寫電腦和膝上型電腦的跟進,巨人實現產值億元,純利達到3500萬元。
然而,這樣緊俏銷售的局面僅僅持續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隨著大量企業的湧入和更為小巧的掌上電腦的推出,巨人的手寫電腦的市場被一再地蠶食和吞併,1993年平均一臺手寫電腦的銷售利潤達500元,到了1995年已經迅速銳減至50元,僅夠維持基本的成本以及日常開支之用,並且還需要提供繁雜的售後服務。
史玉柱的這兩次市場遭遇並非技術的失誤,而是沒有強大的硬體支援,相比國際知名的軟體公司微軟的成功,我們不得不看到比爾·蓋茨相比史玉柱而言潛在的巨人優勢——硬體支援。如果在美國,也許史玉柱能和比爾·蓋茨一爭高下,因為在當時的環境裡,美國有著實力強大的硬體生產廠家,而在中國,市場卻不盡如人意,缺乏相應的硬體匹配技術的史玉柱只能從一次次軟體的開發中賺取短期的利潤,然後一走了之。這種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於一個有著遠大企業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也是無奈的。
第三節 外患:生不逢時的巨人(2)
史玉柱需要做的不僅僅只是反思,也不僅僅只是不停地開發市場需求的軟體,因為硬體支援問題始終是一個制約巨人軟體產業發展的瓶頸。而以巨人當時的資金水平,也不可能自創一個硬體生產平臺,這成為史玉柱的一根軟肋,一處無以言說的溫柔的傷口。要撫平這處傷口所付出的代價無疑遠遠比再次承受一次傷口還要來得慘烈。深喑這個道理的史玉柱有些不捨但是卻又異常堅定地選擇了退出IT。既然無法解決硬體問題,與其在軟體行業泥足深陷,守株待兔,不如抽身而退,去尋找另一片廣闊天地。
從此,史玉柱卸下包袱,開始為巨人找尋另一段可行之路。
新東方有一句校訓:“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伴著這句話,俞敏洪,這個有著三次高考落榜經歷、屢次留學